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博士、校聘副教授,毕业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获建筑、建造工程与建筑环境博士学位。现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第三教学团队教师(团队助理)、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绿建设计研究中心成员、学校“生态城乡规划与绿色建筑设计领军教授团队”成员、陕西省乡村振兴规划研究院技术骨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米兰理工大学硕士双学位项目协调人。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居住建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人居环境专项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处委员、陕西省节能协会专家库成员。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任务等5项科研或教改项目,主要承担本科必修课程《建筑设计IV》、《建筑设计IV》、《居住环境规划与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负责选修课程《人工智能辅助城市设计方法导引》、《装配式住宅建设模式理论与方法》课程建设;主讲研究生双语课程《城乡形态学概论》。作为参与成员获得2021年度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生态城乡规划与绿色建筑设计领军教授团队”成员。
[1]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任务,2023YFC3805502 -04,城市风貌的地域分化与设计流程研究,2023/12 - 2027/11,57万元,在研,主持.
[2]教育部“新汉学计划”海外学分课项目,城乡形态学概论,2024/10 - 2025/10,4万,在研,主持.
[3]2024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级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 (国际专项) ,GJK202405,2024/6 - 2025/6,1万,在研,主持.
[4]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LSZZ202109,2021/1 - 2022/12,2万,已结题,主持.
[5]西乡县五丰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创建模式研究——产业-空间-生态耦合的空间模式研究,2023/5 - 2025/8,24万,在研,主持.
[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基金,QN1708,西北地区考古遗址装配式临时性保护与展示设施的基础性研究,2017/7 - 2019/7,0.6万,已结题,主持.
[7]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2023-XY-57,会泽古城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研究,70万,2023/10-2024/9,已结题,参与.
[8]洋县马畅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专项规划,,2022/9- 2022/11,97万,结题,参与.
[9]基于轨道交通机电系统及新型结构发展趋势对地铁车站绿色集约化应用研究,2023/3- 2025/12,84万,在研,参与.
[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3YJCZH236,空间治理视角下旧城区街道空间绩效评价及更新策略研究,2023/10- 2026/9,在研,参与.
[11]欧盟第七框架项目, EU-GUGLE (European Cities Serving as Green Urban Gate towards Leadership in Sustainable Energy), 314632, Deliverable 1_3_5 Integration of green and cycle paths in Milan’s smart district. 2017/1-2019/1,项目总经费3014万欧元,已结题,参与.
[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基金,QN1607,建国初期西安工业遗产信息的记录方法研究,2016/7 - 2018/7,0.6万,已结题,参与.
[13]陕西省教育厅协同创新中心项目,22JY032,陕西既有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模式与绿色改造技术的协同优化研究, ,8万元,已结题,参与.
[14]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计划项目,14JS051,大遗址适宜性展示阐释设计方法研究,2014/7-2016/6,9万元,已结题,参与.
[1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14-K2-028,基于我国养老模式的住宅适老性设计研究,2014/01-2015/12,30万元,已结题,参与.
学术专著:
[1]KunLi. A Morp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a Northern Chinese TraditionalVillage[M]. Springer Nature, 2024. ISBN:9789819969609.
参编标准:
[1]T/CECS 1800-2024 好住房技术导则(试行).
著作章节:
[1]LIKun, WU Shanshan. A Morphological Restoration-Based Approach toHistoric District Regeneration:Design Enhancement Study for the XinglongxiangArea in Xi'an, China[M]// Valentin N. ContemporaryChina. Architectural, urban insights. Gangemi Editore, 2023:78-83.
[2]KunLi.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cation and Pattern of Fenghuang Tow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Fengshui[M]// Laura Anna Pezzetti. Layered Morphologies andLatent Structures. Reading, Decoding and Rewriting to Enhance Historic RurbanLandscape. Tongji University Press, 2019: 34-41.
[3]KunLi. Changes in Land Use in Rural Areas[M]// Laura Anna Pezzetti. LayeredMorphologies and Latent Structures. Reading, Decoding and Rewriting to EnhanceHistoric Rurban Landscape. Tongji University Press, 2019: 56-59.
期刊及会议论文:
[1]李焜,薛诗睿.意大利VASA历史乡村景观环境完整性评估方法之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应用探究[J].中国园林, 2024, 40(2):78-84.
[2]PezzettiL A, Li K. Reading Structures, Morphology and Landscape as a Unity inChinese Villages[J]. Typological and Interpretative Maps of Zhangdaicun(Shaanxi) Traditional Village. U+ D Urbanform and Design (16), 2021: 162-171.
[3]KunLi.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Relevant Policies and Their ProtectionStatus of the Two Types of Historical Village Protection System inChina[M/OL]//Corda G, Lorenzo V, Maldina S, Marchi L, Massari M, Lama P. TheMatter of Future Heritage. TU Delft Open, 2020:105-120.
[4]劳拉·安娜·佩泽蒂,李焜.建筑考古与场地再写:中国科举博物馆,南京[J].时代建筑,2020(01):106-113.DOI:10.13717/j.cnki.ta.2020.01.020.
[5]PEZZETTILaura Anna, LI Kun. Exploring a Regenerative Structure IntegratingConservation, Remodelling, and Development for Fenghuang Historic RurbanLandscape[J/OL].Urbanistica Informazioni, 2018, special issue(278s.i.): 68-73.
[6]李焜. 韩城传统村落若干形态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再认//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 民居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二十三届中国民居建 筑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 269-274. (会议宣读)
[7]李焜,张倩,崔小平,吴迪. 基于"建筑工业化"背景下集合住宅发展可能性的设 计教学探索[C].//2016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444-449.
[8]李焜.中国第五届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西北片区会议综述[J].建筑与文化,2015(1):12-17.
[9]李焜,何彦刚,付胜刚,吴超,吴涵儒.“相信自在具足”——建筑设计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的持续探索//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昆明理工大学. 2015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09-315.
[10]李焜. 被转译的系统--解读彼得·拉茨的后工业景观设计[C]. //2014年中国第五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北片区会议论文集. 2014:450- 454. (会议宣读)
[11]李焜.引导可持续居住模式设计观念——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居住环境系列课程教学//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大连理工大学. 2014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533-536.
[12]李焜,刘东卫. 将CSI体系概念引入居住环境系列课程的教学实践[J].住区,2014(2):71-76.
[13]刘克成,裴钊,李焜,杨思然. 首钢博物馆设计理念简析——基于工业遗产评价 的再利用设计[J].新建筑,2014(4):4-8.
发明专利:
[1]李焜,杨泽鑫,雷振东,等.木质模块化建筑[P].陕西省:CN202321922593.8,2023-12-19.
[2]田虎,雷振东,杨泽鑫,李焜,等.拼接框架及模块化建筑[P].陕西省:CN202320747567.X,2023-06-20.
[3]田虎,杨泽鑫,雷振东,李焜,等.模块化框架外墙结构及模块化建筑[P].陕西省:CN202320175906.1,2023-05-09.
[1]2021年度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2]2023年度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三等奖.
[3]2021年度米兰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4]2022年(第28届)陕西省高校建筑学专业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5]2022第八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优秀奖指导教师.
[6]2021年首届全国大学生工业化建筑与智慧建造竞赛一等奖指导教师.
[7]2016东南·中国建筑新人赛 TOP100指导教师.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