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刘文欢,男,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副教授、材料工程专业教研室主任,中国散装水泥协会生态修复材料专业委员秘书长,陕西省硅酸盐学会秘书长,教育部生态水泥混凝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丹麦奥尔堡大学访问学者(2018-2019)。长期从事低碳胶凝材料制备、高性能生态环境材料制备及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等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3项,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1项,企业委托横向科学研究项目10余项。荣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获奖,荣获互联网+国家级铜奖3项,省级金奖9项,银奖6项,挑战杯省级银奖2项;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2023年指导学生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30余篇,获准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件,美国专利1项。
一.教育背景:
2013-202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材料学, 博士研究生
2004-200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材料学, 硕士研究生
2000-200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大学本科
二.工作经历:
2020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学院 副教授;
2009-202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学院 讲师;
2007-200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学院 助教;
三.社会兼职:
1.中国散装水泥协会生态修复材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2.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3.陕西省硅酸盐学会秘书长
4.教育部生态水泥混凝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固体废物资源化及生态材料的低碳制备团队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设,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教师为基础,生态水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生态水泥混凝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支撑,进行固体废物资源化及新型低碳建材的相关研究。创新团队以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骨干为中坚力量,是一只具有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与人才培养能力的产学研用一体化队伍。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基6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创新团队紧扣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战略需求和《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围绕低碳零碳负碳工程、绿色低碳建造等需求,基于大宗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开展新型低碳胶凝材料、相变储热材料、固碳材料、全固废3D打印胶凝材料等新型绿色建材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通过科学研究,推动我国固废资源化及新型低碳建材基础科学的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培育孵化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固废资源化制备低碳高值功能性绿色建材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实现其产业化,引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为提升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保障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技支撑与人才保障。
团队在固废资源化及新型低碳建筑材料制备方面创新特色与优势明显,在全国已有一定的知名度,研究水平属国内一流,团队负责人因此成功当选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与生态材料分会副理事长、水泥分会副理事长和陕西省硅酸盐学会理事长。近5年间,团队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计180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家重大战略咨询研究项目1项,省部级重大及重点项目6项。参编完成行业标准1部,主编地方标准4部;获准授权国际专利3件、国家发明专利13件、软件著作权2件。出版“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2册。建设陕西省“一流专业”1个、陕西省创新创业慕课课程1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1项成果入选陕西省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团队成员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50余次,获奖16项。团队成员参与研发的“冶金渣大规模替代水泥熟料制备高性能生态胶凝材料技术”在全国42条生产线推广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荣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的“钙基低湿同时脱硫脱硝新技术”工业化应用,达国内领先水平,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发的“冶金钢渣资源化利用制备沥青混凝土耐磨集料技术”荣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的“建筑固废矿物掺和料技术”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镁基固废协同有色冶金固废制备生态建材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被评价为“国际领先”。团队精诚协作,拼搏努力,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期,有持续的创新能力与动力,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惰性钢渣-沥青界面交互作用特性、强度劣化及性能提升机制,52472035,2025-01至2028-12,48万,研究中,主持。(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低碳、超净、高能效工艺系统,2021YFB3802003,2021-12-01至2025-11-30,434万,研究中,主持。(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作单位项目,镁基固废辅助激发冶金固废制备生态胶凝材料,2018YFC190380401,2018-10至2022-09,70万,结题,主持。
(4)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活性钢渣-矿渣复合微粉工业化制备及其在混凝土应用的研发,2024GX-YBXM-373,2024-01至2025-12,10万,研究中,主持。(5)山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建筑垃圾再生填料道路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研究,202102090301008,2022-01至2024-12,25万,研究中,主持。(6)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道路隐伏病害无损智能化诊断与微创快速维养成套技术研究,桂科AB23026144,2023-06至2026-05,20万,研究中,主持。(7)陕西省教育厅重点试验室科研项目,透水沥青钢渣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15JS051,2015-06至2016-12,1万,结题,主持。
(8)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水泥、陶瓷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研究,2013ZD341,2013-01至2015-06,35万,已结题,骨干人员。
(9)国家重大水专项课题,2010ZX07319002001,利用水泥窑窑尾废气的污泥雾化干燥焚烧、烟气处理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工程示范,2011/052015/12,300万,已结题,骨干人员。
(1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过程工艺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的XDL节能煅烧新工艺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01至2016-06,700万,已结题,骨干人员。
(11)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专项资金项目,用龙门钢铁集团公司工业废渣开发生产高性能混凝土用微粉,2008ZKC0404,2009-01至2010-12,100万,已结题,骨干人员。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替代水泥熟料用冶金钢渣的改性机理研究,50872105,2009-01至2011-12,35万,已结题,骨干人员。
(13)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钢铁工业主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009XZ06,2009-05至2011-05,60万,已结题,骨干人员。
(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U0970131,在水泥工业实现低碳经济的工程科学技术战略研究,2009-11至2010-07,20万,已结题,骨干人员。(15)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粉体工程技术与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创新团队,2021TD-53,2021-04至2024-03,50万,结题,骨干人员。(16)一般横向科研项目,煤气化渣制备低碳胶凝材料,矿井充填材料,预制构件混凝土材料的技术研究,20240386,2024-06至2025-07,120万,研究中,骨干人员。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惰性钢渣-沥青界面交互作用特性、强度劣化及性能提升机制,52472035,2025-01至2028-12,48万,研究中,主持。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低碳、超净、高能效工艺系统,2021YFB3802003,2021-12-01至2025-11-30,434万,研究中,主持。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作单位项目,镁基固废辅助激发冶金固废制备生态胶凝材料,2018YFC190380401,2018-10至2022-09,70万,结题,主持。
(4)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活性钢渣-矿渣复合微粉工业化制备及其在混凝土应用的研发,2024GX-YBXM-373,2024-01至2025-12,10万,研究中,主持。
(5)山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建筑垃圾再生填料道路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研究,202102090301008,2022-01至2024-12,25万,研究中,主持。
(6)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道路隐伏病害无损智能化诊断与微创快速维养成套技术研究,桂科AB23026144,2023-06至2026-05,20万,研究中,主持。
(7)陕西省教育厅重点试验室科研项目,透水沥青钢渣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15JS051,2015-06至2016-12,1万,结题,主持。
(8)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水泥、陶瓷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研究,2013ZD341,2013-01至2015-06,35万,已结题,骨干人员。
(9)国家重大水专项课题,2010ZX07319002001,利用水泥窑窑尾废气的污泥雾化干燥焚烧、烟气处理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工程示范,2011/052015/12,300万,已结题,骨干人员。
(1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过程工艺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的XDL节能煅烧新工艺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01至2016-06,700万,已结题,骨干人员。
(11)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专项资金项目,用龙门钢铁集团公司工业废渣开发生产高性能混凝土用微粉,2008ZKC0404,2009-01至2010-12,100万,已结题,骨干人员。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替代水泥熟料用冶金钢渣的改性机理研究,50872105,2009-01至2011-12,35万,已结题,骨干人员。
(13)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钢铁工业主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009XZ06,2009-05至2011-05,60万,已结题,骨干人员。
(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U0970131,在水泥工业实现低碳经济的工程科学技术战略研究,2009-11至2010-07,20万,已结题,骨干人员。
(15)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粉体工程技术与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创新团队,2021TD-53,2021-04至2024-03,50万,结题,骨干人员。
(16)一般横向科研项目,煤气化渣制备低碳胶凝材料,矿井充填材料,预制构件混凝土材料的技术研究,20240386,2024-06至2025-07,120万,研究中,骨干人员。
1.发表的主要论文:
[1]Liu W, Liu Y, Wang S, et al. Hazardous waste alternative fuels to novel ecological energy: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 on clinker’s environmental safety.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24, 50(22): 48736-48754. (SCI 1区).
[2]Liu W, Jiang Y, Zhao Z, et al. Optimal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ype of ultra-fine fly ash semi flexible pavement grouting material:
Rheological, mechanical, pore distribution, and hydration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4, 438: 137103.(SCI 1区).
[3]Liu X, Liu W*, Wan Y, et al.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lime melting slag-GBFS-titanium gypsum cementitious materi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hyd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4, 440: 137459.(SCI 1区)
[4]Liu W, Wan Y, Lei F, et al.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lead smelting slag-based multi-solid waste pavement concrete materials:
Ratio design, mechanical properties, hydration products, heavy metal leaching.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4, 411: 134824. (SCI 1区)
[5]Liu W, Liu X, Zhang L, et al. Rheology, mechanics, microstructure and durability of low-carbon cementitious materials based on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fly ash: A comprehensive review.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4, 411: 134688. (SCI 1区)
[6]Liu W, Du R, Zhao Z, et al. Development of lead smelting slag-based ecological mine backfill material: Performance control
and heavy metals solidification.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3, 367: 130310. (SCI 1区)
[7]Liu W, Du R, Zhang R, et al. Optimal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eco-friendly materials stabilized with inorganic binder based
on fluidized bed coal combustion fly ash and regenerated brick powder.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2023, 65: 105800. (SCI 2区)
[8]Liu W, Zhu H, Wu X,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ultra-fine fly ash prepared by different techniques in
Portland cement and alkali-activated material[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3, 397: 132362.(SCI 1区)[9]Liu W, Jiang Y, Zhao Z, et al. Material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f multi-solid waste-based composite grouting
materials for semi-flexible pavements. Case Studies in Construction Materials, 2022, 17: e01624.(SCI 2区)
[10]Liu W, Zhou Z, Li H, et al.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of low carbon mine filling cementing material based on red mud: a comprehensive review[J]. Case Studies in Construction Materials, 2025: e04375.(SCI 2区)
[11]Liu W, Li K, Jiao X, et al.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icrostructure and hyd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cycled brick powder-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fly ash-based earthwork subgrade backfill[J]. Case Studies in Construction Materials, 2025, 22: e04283.(SCI 2区)
[12]刘文欢,胡静,赵忠忠,等.铅冶炼渣基生态胶凝材料的研发及重金属固化.材料导报,2024,38(06):145-152.(EI)
[13]Liu W, Li H, Zhu H, et al. Effects of steel-slag components on interfacial-re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ermeable steel-slag–bitumen mixture[J]. Materials, 2020, 13(17): 3885.(SCI 3区)
[14]Liu W, Li H, Zhu H, et al. The interfacial adhesion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 of a modified asphalt–steel slag aggregate[J].
Materials, 2020, 13(5): 1180.(SCI 3区)
[15]Liu W, Li H, Xu P, et al. Simulation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Particle Collision Damping Vibration Reduction Theory for Low Vibration Vertical Mill [J]. Acta Microscopica, 2019, 28(5).(SCI 3区)
[16]刘文欢,徐品晶.基于改性多孔钢渣对生态橡胶性能的优化[J].硅酸盐通报,2018,v.37;No.262(07):21362140.
2.授权或者申请专利
(1) WenhuanLiu, Hui Li, Zhongzhong Zhao, YongfengWan, Renhao Du, YiwenJiang. METHOD FORENHANCINGCOMPRESSIVE STRENGTH OFLEADSMELTING WATER-QUENCHEDSLAG-BASED CEMENTITIOUS MATERIALBY MECHANICAL ACTIVATION (美国发明专利US 11,919,826B1),授权,2024.03.05.
(2) 刘文欢, 赵忠忠,万永峰,杜任豪,等.一种机械活化增强铅冶炼水淬渣基胶凝材料抗压强度的方法 (发明专利ZL 2022 1 0313751.3),授权,
2022.03.08.
(3) 李辉,赵忠忠,刘文欢.一种利用铅锌渣制备的生态胶凝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ZL 2020 1 0289600.X),授权,2020.04.14.
(4) 刘文欢,刘宁昌,刘庆龙,张少杰,杨沛浩. 一种高压辊式立磨颗粒阻尼跳汰减振装置(实用新型专利ZL 201921487914X),授权,2020.07.10.
(5) 朱绘美,李辉,刘文欢.一种石灰基生土质感装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 2017100320126),授权,2019.04.12.
(6) 刘文欢,李辉,刘庆龙,徐品晶,徐帅.一种钢渣沥青透水混合料双轴双拌合装置(实用新型专利ZL 201621146606.7),授权, 2017.06.06.
(7) 刘文欢,李辉,朱绘美,徐帅,杨沛浩,张少杰,徐品晶,胥明琳. 一种单级配粒径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发明专利ZL 201610367386.9),授权,
2017.09.05.
(8) 徐德龙,刘文欢,张少杰,张学峰,刘庆龙,潘宏洲,程峰,丁亮,董伟,杨沛浩.一种大型立磨机体减振装置(实用新型专利ZL 201420748590.1),
授权,2015.05.06.
3.编制标准
(1)建筑固废复合粉体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程(DB61/T-1756-2023),陕西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2023。
(2)铅冶炼水淬渣多固废复合矿山充填材料应用技术规程(DB63/T2343-2024),青海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2024。
(3)矿井充填用铅锌渣微粉应用技术规程(DB63/T2344-2024),青海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2024。
1. 科研奖励:
(1)2020年,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2)2018年,陕西省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3)2017年,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城市规划)三等奖。
2.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奖励:
(1)2023年4月,以第一指导人身份指导学生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凝“废”矿“心”-全固废绿色矿山充填新方案》,一类A2,1/2。
(2)2023年8月,以第一指导人身份指导学生荣获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省赛区产业赛道金奖,《尾矿废渣的高效利用》,一类C,1/4。
(3)2023年8月,以第一指导人身份指导学生荣获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省赛区产业赛道金奖,《多源固体废弃物的建材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一类C,1/2。
(4)2023年8月,以第一指导人身份指导学生荣获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省赛区产业赛道银奖,《草原生态脆弱区尾砂充填系统绿色低碳化技术优化与研究》,一类C,1/5。
(5)2023年8月,以第一指导人身份指导学生荣获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省赛区高教主赛道银奖,《点“赤”成“金”-国内赤泥基全固废低碳胶凝材料(RMM)产业化应用开路先锋》,一类C,1/4。
(6)2022年8月,以第一指导人身份指导学生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省赛区高教主赛道金奖,《凝“废”矿“心”—全固废矿山充填技术领航者》,一类C,1/4。
(6)2022年6月,以第一指导人身份指导学生荣获第十一届“桃战杯”陕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凝废矿心—基于冶金渣大规模利用的全固废矿山充填技术领航者》,一类C,1/2。
(7)2023年8月,荣获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省“优秀创新创业导师”。
3.其他获奖
(1)2020年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班主任;
(2)2021年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班主任;
(3)2021年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