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导师风采
张倩
浏览量:755   转发量:6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副教授
  • 导师类别:硕士,博士生导师
  • 性别: 女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 所属专业: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环境工程
  • 邮箱 : zhangqian2018@xauat.edu.cn
  • 工作电话 : -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张倩,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会青年理事。2018年3月获香港城市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双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环境大气化学。2024年获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青年科学家奖,2018年分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各1项,并于2019年3月入选“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2020年入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D类人才并入选“优秀青年科研团队”育苗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针对我国大气复合污染的突出问题和改善空气质量的迫切需求,围绕我国不同城市群、不同城市功能区大气PM2.5的碳气溶胶污染及来源机制开展相关研究。其中,在城市典型大气污染机制、碳气溶胶光吸收性能与环境影响、棕碳吸光分子解构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环境领域高水平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20篇,合著SCI论文50余篇,SCI总引用1900,H指数30,2024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榜单;以第一发明人获专利3项。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7项、国际合作横向课题2项。

教育背景:

[1] 2007.09-2011.06   南京师范大学   热能与动力工程    学士学位;

[2] 2011.09-2014.03   西安交通大学    环境工程    硕士学位;

[3] 2014.03-2018.03   西安交通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博士学位;

[4] 2015.09-2018.10   香港城市大学   工学   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 2018.07~2020.1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讲师,硕导;

[2] 2020.12~至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副教授,硕/博导。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大气气溶胶污染特征、来源及健康效应,棕碳气溶胶的光学性质及形成机制,固体燃料燃烧排放气溶胶的理化性质研究,固体燃料清洁燃烧技术,污水处理工艺过程气溶胶理化性质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我们聚焦:


大气气溶胶污染特征、来源及健康效应;棕碳气溶胶的光学性质及形成机制;固体燃料燃烧排放碳气溶胶的理化性质及清洁燃烧技术研究

;污水处理工艺过程气溶胶理化性质;生物气溶胶健康效应研究;量子化学的化学机制路径演化分析。


图片5


图片1


图片3

图片6



我们的大家庭:


导师:张倩,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获西安交通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双学位博士,现就职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现任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会青年理事研究领域为环境大气化学。2024年获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青年科学家奖,2018年分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各1项,并于2019年3月入选“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2020年入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D类人才并入选“优秀青年科研团队”育苗学者。发表相关论文SCI 50余篇、发表授权专利4项,获3项省部级科研奖项,主编《环境污染与健康》、《我国主要城市扬尘PM2.5的源谱特征》专著两部,参编《碳中和原理与技术》教材。


当前组员

图片2


我们的大家庭于2024.09迎来了第一位博士研究生赵明升同学:

赵明升,山东潍坊人,本科毕业于青岛理工大学,硕士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共发表SCI1篇,EI1篇,CSCD1篇;

于2025.09迎来了第二位博士研究生孟子琪同学:

孟子琪,陕西渭南人,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共发表SCI2篇。

我的2020级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于2023年正式毕业:


微信图片_20250929113824_8083_15


我的2021级硕士研究生于2024年正式毕业:


2021级


我的2022级硕士研究生于2025年正式毕业:


微信图片_20250612212518_130_295


我们组内丰富生活的大合照:


2025年6月聚餐打羽毛球


报考意向
招生信息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硕士研究生
  • 序号
  • 专业
  • 招生人数
  • 年份
博士研究生
  • 序号
  • 专业
  • 招生人数
  • 年份
报考意向
姓名:
手机号码:
邮箱:
毕业院校:
所学专业:
报考类型:
博士
硕士
个人简历*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成绩单*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其他材料: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备注:
科研项目

2018年入职至今,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省部级及厅局级项目5项、国际横向合作项目2项及其余科研横向课题若干项。以骨干成员身份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专项”1项、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一市一策”跟踪研究项目若干项。

代表项目列表:

[1]      2026.01~2029.12   4257753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藏高原牛羊粪燃烧源呋喃类棕碳转化机制及对PM2.5氧化性的影响,国家级,在研,主持,49万元;

[2]      2025.01~2026.12   20250224,多环芳烃(PAHs)及其衍生物(OPAH、NPAH)及有机化学品分析技术服务,国际合作横向课题(香港理工大学),在研,主持,29.85万元;

[3]      2023.12~~2025.12   20240162,大气颗粒物有机物类组分及活性氧分析技术服务,国际合作横向课题(香港理工大学),在研,主持,17.035万;

[4]      2023.11~2026.04   20240284,大气颗粒物有机物组分分析技术服务,横向课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在研,主持,5万;

[5]      2024.11~2026.11  20240709,大气颗粒物碳组分及水溶性离子分析技术服务,横向课题(延安大学),在研,主持,4.968万;

[6]      2024.09~2025.12   20240573,盐湖水样碳组分分析技术服务,横向课题(喀什大学),在研,主持,0.96万;

[7]      2021.01~2023.12   42007193,西北典型燃煤源含氮/硫棕碳的排放特征及其二次反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级,已结题,主持,24万;

[8]      2022.01~2024.12   2022-ZDLSF06-07,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管控对策-PM2.5来源及二次转化过程研究,陕西省重点产业链创新项目子课题,省部级,已结题,主持,10万;

[9]      2019.04~2021.04   2018-ZDCXM3-01,关中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关中排放源谱的采样与分析,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省部级,已结题,已结题,主持,20万;

[10]   2021.01-2022.12   SKLLQG2028,关中地区固体燃料燃烧排放棕碳的环境影响及老化研究,2020年度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省部级,已结题,主持,2万;

[11]   2019.01~2020.05   2018M643595,冬季重霾期棕碳气溶胶高分辨率污染特征及环境影响,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省部级,已结题,主持,5万;

[12]   2019.01~2020.12   2019JQ-177,西安冬季重霾期间黑碳和棕碳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及来源解析,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青年),省部级,已结题,主持,3万;

[13]   2020.01~2021.12    20190703,生物质燃烧排放棕碳气溶胶理化特征探究,2019年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项目,厅局级,已结题,主持,2万;

[14]   2018.07-2020.12    DQGG-05-37,“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汾渭平原咸阳市大气污染防治一市一策”跟踪研究项目,主要参与人,服务地方项,80万。


研究成果

发表相关论文SCI 50余篇、发表授权专利4项,获3项省部级科研奖项,主编《环境污染与健康》、《我国主要城市扬尘PM2.5的源谱特征》专著两部,参编《碳中和原理与技术》教材。

代表性论文:

Zhang, Q.*, Meng, Z.Q., Shen, Z.*, Zhao,J.X., Zhang, B., Zeng, Y.L., Xu, H.M., Wang, Q.Y., Ho, S.S.H., Li, Z.H.,2025. Insight into the environment implication of primary and photochemicalaging processes of nitrogen-containing organic chromophores from residentialfuels combustion over Qinghai-Tibet Plateau. J. Geophys. Res.: Atmos 130,e2024JD042372.(唯一第一作者)

Zhang, Q.*, Zhao, Z., Wu, Z.,Niu, X., Zhang, Y., Wang, Q., Ho, S., Li, Z., Shen, Z.*, 2024. Toxicity source apportionmentof fugitive dust PM2.5-bou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usingmultilayer perceptron neural network analysis in Guanzhong Plain urbanagglomeration, China. J Hazard Mater 468, 133773.(唯一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

Zhang, Q., Zhang, Y., Zhang,W., Wei, P.*, Wang, Q., Li, Z.*, Shen, Z.*, 2023. Magnitude and origins ofsevere urban air contaminants in China during the COVID-19 lockdown: Acomprehensive analysis. Atmos Res 295.(唯一第一作者)

Zhang, Q., Li, Z., Wei, P., Wang, Q.*, Tian, J., Wang, P.*, Shen, Z., Li, J., Xu, H.M.,Zhao, Y., Dang X., Cao J.*, 2022. Insights into theday-night sources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coastal organic aerosols insouthern China. Sci Total Environ 830, 154663.(唯一第一作者)

Zhang, Q., Li, Z., Shen, Z.*, Zhang, T., Zhang, Y., Sun, J., Zeng Y., Xu, H., Wang, Q., Ho, S., Cao, J.,2022. Source profiles of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light absorption of PM2.5brown carbon from residential coal combustion emission in NorthwesternChina. Environ Pollut 299, 118866.(唯一第一作者)

Zhang, Q., Shen, Z.*, Zhang, T., Kong, S., Lei, Y., Wang, Q., Tao, J., Zhang, R., Wei, P., Wei,C., Cui, S., Cheng, T., Ho, S., Li, Z., Xu, H., Cao, J., 2021. Spatialdistribution and sources of winter black carbon and brown carbon in six Chinesemegacities. Sci Total Environ, 762, 143075.(唯一第一作者)

Zhang, Q., Shen, Z.*, Zhang, L., Zeng, Y.L., Ning, Z., Zhang, T., Lei, Y., Wang, Q., Li, G.,Sun, J., Westerdahl, D., Xu, H., Cao, J., 2020. Investigation of primaryand secondary particulate brown carbon in two Chinese cities of Xi’an and HongKong in wintertime. Environ Sci Technol 54, 3803-3813.(唯一第一作者)

Zhang, Q., Shen, Z.*, Lei, Y., Zhang, T., Zeng, Y., Ning, Z., Sun, J., Westerdahl, D., Xu, H.,Wang, Q., Cao, J., Zhang, R., 2019. Optical properties and sourceidentification of black carbon and brown carbon: comparison of winter andsummer haze episodes in Xi'an, Northwest China. Environ Sci-Proc Imp 21,2058-2069.(唯一第一作者)

Zhang, Q., Shen, Z.*, Ning, Z., Wang, Q., Cao, J., Lei, Y., Sun, J., Zeng, Y., Westerdahl, D.,Wang, X., Wang, L., Xu, H., 2018.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apportionment of winter black carbon aerosols in two Chinese megacities ofXi’an and Hong Kong. Environ Sci Pollut Res 25, 33783–33793.(唯一第一作者)

Zhang, Q., Shen, Z.*, Lei, Y.L., Wang, Y., Zeng, Y., Wang, Q., Ning, Z, Cao, J., Wang, L., Xu,H., 2018. Variations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black carbon, andbrown carbon during a severe winter pollution event over Xi'an, China. AerosolAir Qual Res 18, 1419-1430.(唯一第一作者)

Zhang, Q., Ning, Z.*, Shen, Z.*, Li, G., Zhang, J., Lei, Y., Xu,H., Sun, J., Zhang, L., Westerdahl, D., Gali, N., Gong, X., 2017.Variations of aerosol size distributio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opticalproperties from roadside to ambient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in Hong Kong,China. Atmos Environ 166, 234-243.(唯一第一作者)

Zhang, Q., Shen, Z.*, Cao, J., Zhang, R., Zhang, L., Huang, R.,Zheng, C., Wang, L., Liu, S., Xu, H., Zheng, C., Liu, P., 2015.Variations in PM2.5, TSP, BC, and trace gases (NO2, SO2,and O3) between haze and non-haze episodes in winter over Xi'an,China. Atmos Environ 112, 64-71.(唯一第一作者)

Zhang, Q., Zhang,Y., Wu, Z., Zhang, B., Zeng, Y., Sun, J., Xu, H., Wang, Q., Li, Z., Cao, J.,Shen, Z.*, 2023.Enhanced behaviors of optical properties and the radiative effects ofmolecular-specific brown carbon from dung combustion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tmos Chem Phys Diss.(唯一第一作者)

Shen, Z.*, Zhang, Q., Cao, J., Zhang, L.,Lei, Y., Huang, Y., Huang, R., Gao, J., Zhao, Z., Zhu, C., Yin, X., Zheng, C.,Xu, H., Liu, S., 2017. Optical properties and possible sources of browncarbon in PM2.5 over Xi'an, China. Atmos Environ 150, 322-330.(合著第二作者)

李萌津,张勇,张倩*,田杰,李丽,刘卉昆,冉伟康,王启元,2024.西安市采暖季过渡期高时间分辨率细颗粒物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环境科学, 45, 5, 2571-2580.(唯一通讯作者)

王佳丽, 张倩*, 王翌璇, 赵子异, 孙健, 沈振兴, 2024. 关中平原住宅燃煤排放PM2.5中硝基酚类物质污染特征、排放清单及吸光特性. 中国环境科学, 44, 9, 4844-4852.(唯一通讯作者)

张潇文,张倩*,张勇,李萌津,王启元,2025a. 典型燃煤城市冬季大气PM2.5氧化潜势特征及来源分析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唯一通讯作者)

刘佳文,王启元,张倩*,王锦,李常艳,孙力,2025b. 城市大气污染过程中类腐殖质的来源及其光学特性的演变.中国环境科学.(唯一通讯作者)


招生专业(背景)

欢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微生物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专业或相关学科的同学报考。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