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于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绿色建筑与低碳城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常务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兼任世界银行绿色发展专家、亚洲开发银行绿色技术专家。主要从事低碳城乡规划相关研究。
(1)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专项项目、住建部软科学研究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或省部级纵向研究项目,其中课题“城市新区低碳模式与规划优化技术”获科技部绩效考核成绩92.20分,获评国际先进水平。
(2)领导“低碳城市规划原理与方法”本、硕、博课程体系建设,承担本硕教学的城市总体规划等专业核心课程7门。获批主持建设的校级“规划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已经被纳入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绿建设计研究中心的新能源国土空间规划实验平台。第二负责人组建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西部乡村规划原理与方法》。主持未来学院专业核心课程学科交叉教育模块《城市生态与低碳城市概论》。主持编写教育部、住建部教材3项。
(3)发表在《城市规划》、《Ecological Indicators》等国内外重要期刊的学术论文30余篇。带领硕博研究生研发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4项。指导本科生获得国际竞赛银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省级优秀团队”称号等,指导硕士生获得全国竞赛奖项、校级优秀硕士论文等荣誉奖励。
(4)主持完成陕西省低碳与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项目、西安市级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低碳城市管控专题研究等横向项目30余项,累计规划面积3000平方公里,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行业协会奖励7项。主持完成多项政府委托的低碳研究报告,撰写决策咨询报告被政府部门采纳4次,研发的保障性住房管理平台被相关部门应用并获好评,开展镇安县旅游区示范工程实践获得村民满意度调查达95%。
(5)受邀与英、美、日、挪威等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及团队长期合作,研究成果纳入英国南安普顿《能源城市发展计划》和联合国能源署2019巴黎大会特邀报告设计案例等,与美方团队合作参与迪拜沙漠气候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迪拜Mudon社区韧性建设”,其中与英方团队合作研发的“能源使用平衡技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转化利用,实施案例受到当地媒体的高度称赞。
教育背景:
(1)2010-2014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博士,导师:刘加平;
(2)2005-2009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导师:周庆华;
(3)1989-1994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学士。
工作经历:
(1)2016年至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2010—2016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3)2006—2007年,德国汉诺威大学,访问学者
(4)1994—2010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现任兼职:
(1)陕西省绿色建筑与低碳城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常务副主任,2019年至今;
(2)世界银行,绿色发展专家,2023年至今;
(3)亚洲开发银行,绿色技术专家,2023年至今;
(4)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兼职教授,2023年至今。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2012年起主持组建低碳城市研究科研团队,在全国层面率先开展低碳城市规划的体系化科学研究,累计主持11项低碳领域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经费共计864.00万元,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主持面上项目2项、专项项目1项,第二人参加面上项目1项、专项项目1项,第三人参加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组织间合作研究—NSFC-RCUK-NERC项目(中英)重大项目1项。主持参与完成横向项目30余项,累计规划面积3000平方公里。主持完成多项政府委托的低碳研究报告,撰写决策咨询报告被政府部门采纳,研发成果及示范工程获相关部门及当地民众好评。
一、纵向科研课题
(1)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城市蓝绿空间规划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技术,在研,主持;
(2)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新时代生态脆弱区县域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与机制,在研,主持;
(3)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城市新区低碳模式与规划设计优化技术,已结题,主持;
(4)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城市新区低碳发展与空间规划的作用机制,已结题,主持;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城市建成区保障性住房平衡布局模式与空间匹配方法研究,已结题,主持;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基于能源绩效的历史城市低碳转换机理与规划方法研究,已结题,参与(排名3/10);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中欧零排放与绿色建筑国际研讨会,已结题,主持;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城镇化下西北地区基层村绿色消解模式与对策研究,已结题,主持;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集约化转型模式研究,已结题,参与(排名2/10);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科普项目,“绿色”的建筑,已结题,参与(排名2/4)。
(1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匹配建成区特征的大城市保障性住房配比指标测算方法研究,已结题,主持;
二、近三年横向实践项目
(1)世界银行能源转型创新示范区贷款项目“陕西能源转型和供热行业创新示范区项目”;
(2)陕西省零碳与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项目“陕西零碳与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项目”;
(3)西安市级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单元导则专题研究“西安市级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低碳城市管控路径研究”;
(4)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项目“西安市保障性住房规划成果一体化集成展示”。
发表在《城市规划》、《Ecological Indicators》等国内外重要期刊的学术论文30余篇;编写出版专著及教材4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4项。
一、近五年代表性期刊论文
(1)SCI一区论文:Shi Nuo,Yu Yang*,Liang Shuting,Ren Yichen,Liu Mengqi,Effects of urban green spaces landscape pattern on carbon sink among urban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 at the appropriate scale: A case study in Xi’an;Ecological Indicators;2024,158, 111427. ISSN 1470-160X, 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3.111427 (通讯作者)
(2)《城市规划》论文:黄梅,乔杰,于洋*,段德罡.实践自然观下侗寨理水智慧及其生态治理启示[J].城市规划,2023,47(01):75-85.(通讯作者)
(3)《国际城市规划》论文:王婧磊,于洋*,新西兰“双轨并行”公共住房政策制度的经验与启示[J/OL].国际城市规划, 2024, 39 (01): 74-82. DOI:10.19830/j.upi.2021.365.(通讯作者)
(4)《工业建筑》论文:于洋*,刘晓宇,田达睿,杨辉,街道峡谷几何形态规划要素对太阳能潜力的影响研究[J].工业建筑,2020,50(7):137-142.(通讯作者)
(5)《工业建筑》论文:于洋*,李姝雅,杨辉,田达睿,住区规划建筑负荷快速预测模型研究[J].工业建筑,2020,50(7):88-94.(通讯作者)
(6)《工业建筑》论文:于洋*,王睿坤,雷振东,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村庄分布和消解特征定量化分析方法——以陕西省陕北地区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0,34(6):109-118.(通讯作者)
(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于洋,宗昱. 低收入人群生活需求空间下西安保障性住房布局研究 [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5 (06): 858-870. DOI:10.15986/j.1006-7930.2023.06.009.(通讯作者)
(8)《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于洋*,王昕歌.面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3(01):95-102.(通讯作者)
二、出版专著及主编教材
(1)专著:《黄土沟壑村庄的绿色消解》;
(2)教材:教育部“碳中和城市与低碳建筑设计系列教材”之一分册《低碳城乡规划设计》
(2)教材:住建部“本科‘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低碳城市规划》
(3)教材:住建部“本科‘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第二版)》
三、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
(1)发明专利,一种寒冷地区的城市居住建筑系统的能耗预测方法,专利授予,2018.8.17,专利号ZL201810941382.6
(2)发明专利,城市居住建筑系统的碳能时空分布分析与量化模拟方法,专利授予,2018.8.17,专利号ZL201810940667.8
(3)发明专利,一种手机信令数据的出行方式识别方法,专利授予,2021.03.22,专利号ZL202011366779.0
(4)发明专利,一种城市居住建筑系统碳能测算方法,专利授予,2023.05.23,专利号ZL201810345198.5
(5)发明专利,一种城市绿地系统碳汇量估算方法及系统,专利授予,2024.03.01,专利号ZL 2021 1 0645638.0
(6)发明专利,一种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估算方法及系统,专利授予,2022.02.24,专利号ZL20211265153.2
(7)软件著作权,低碳城市数据库系统V1.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7091875号;开发完成日期2020年10月20日,授权日期2021年3月10日;登记号:2021SR0369648
(8)软件著作权,城市碳排放时空分布识别软件;证书号:软著登字第7761312号;开发完成日期2020年10月20日,授权日期2021年7月14日;登记号:2021SR1038686
(9)软件著作权,城市组团碳排放与用地布局关系模拟平台V1.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7530677号;开发完成日期2021年5月01日,授权日期2021年6月1日;登记号:2021SR0808051
(10)软件著作权,城市用地开发强度与交通方式匹配计算平台V1.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7371196号;开发完成日期2020年12月20日,授权日期2021年5月8日;登记号:2021SR0648570
获得省部级奖励及行业协会奖励1项余项,其中教育部一等奖1次、陕西省教育厅一等奖1次,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2次,陕西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3次。指导学生获校优秀硕士论文1人次,国际竞赛银奖1次,全国竞赛二等奖1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省级优秀团队”称号1次。
一、个人主要荣誉
(1)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新地域乡村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
(2)2020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工程建设组一等奖,黄土高原新型镇村体系规划方法与应用;
(3)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都市乡村“共荣”发展模式实验——西安大石头村规划设计;
(4)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青海瞿昙镇总体规划暨详细规划;
(5)2019年陕西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基础培育+模式预测+单元衍生——关中平原党定村振兴规划实验;
(6)2017年度陕西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都市乡村“共荣”发展模式实验——西安大石头村规划设计;
(7)2015年度陕西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青海瞿昙镇总体规划暨详细规划;
(8)2017年度陕西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青海全省养老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9)2013年度陕西省优秀城乡设计三等奖,三门峡市高庙乡新型农村社区中心区详细规划;
(10)《工业建筑》期刊2019-2020年度高影响力论文榜单,以城市街区建筑为对象的低碳技术方法;
(11)2021年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低碳智城团队核心成员。
二、指导学生获奖
(1)2022年,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2)2023年,作为指导教师(排名第一)组织本科生参与国际竞赛World Habitat (2022-2023) 建筑与环境设计大赛,获得大赛银奖;
(3)2024年,作为指导教师(排名第一)组织研究生参与第14届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获深绿组二等奖;
(4)2024年,作为指导教师(排名第一)组织研究生参与高等院校第六届绿色建筑技能大赛,获优秀作品奖;
(5)2018年,作为特邀指导教师组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参加陕西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获得陕西省团委授予“省级优秀团队”奖励称号。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