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硕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博士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获环境科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西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学院专业教师,主持陕西省社科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陕西省体育局等各类纵向项目10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国家体育总局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作单位项目、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等12项,发表相关论文37篇,其中CSSCI文章5篇,CSCD文章10篇,EI文章1篇,北大核心文章2篇,出版专著1部。
社会兼职:
1.陕西省营养学会运动营养学会委员
2. 陕西省营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委员
3. 陕西省体医融合委员会会员
4.陕西省运动健康学会委员
5. 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会员
6.生态毒理学报审稿专家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型 | |
13106 | 可持续发展中我省体育场馆生态管理的困境、演化与优化策略 | 陕西省体育局体育课题 | 主持 |
Z20170086 | 体育场馆内微环境健康风险因子的识别与评价管理 |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 | 主持 |
17JK0418 | 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模式选择与路径安排—以西安市高校为例 |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基金 | 主持 |
Z20190451 | 西安市体育建筑管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问题的研究 | 陕西省体育局体育课题 | 主持 |
Z20230434 | 关于后全运时期我省体育场馆建设策略研究 | 陕西省体育局体育课题 | 主持 |
Z20230437 | 关于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 | 陕西省体育局体育课题 | 主持 |
| 关于“后全运”时期智慧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路径及策略的研究 | 陕西省体育局体育课题 | 主持 |
QN1043 |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风险规避及风险转移的策略研究 | 青年科技基金 | 主持 |
RW1605 | 关于构筑体育场地环境与健康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 人文社科研究基金 | 主持 |
RC1619 | 体育场馆内环境因子污染对运动机能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的实验研究 | 青年科技基金 | 主持 |
Z20230484 | 综合体育馆全生命周期标准体系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 参与 |
Z20210315 | 智慧化全民健身设施信息系统集成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单位项目 | 参与 |
Z20170087 | “健康中国”背景下健身环境安全对居民健身行为促进研究 |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 | 参与 |
SGH0902232 | 高校武术教育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 | 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 参与 |
Z20200433 | 运动队训练基地设施的科学设置 | 国家体育总局研究项目 | 参与 |
2014z118 | 西安市老年人科学健身创新模式研究 | 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年度项目 | 参与 |
RC1618 | 我国优秀200m游泳运动员参赛技术研究 | 人才科技基金 | 参与 |
12JK0243 | 塑胶田径场地的测试与评价研究 |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 | 参与 |
Z20170116 | 十四运会背景下西安市竞技体育资源向体育公共服务转化的路径选择与举措研究 | 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 参与 |
RW1704 | “健康中国”背景下健身环境安全对居民健康行为促进研究 | 人文社科研究基金 | 参与 |
13055 | 陕西省公共体育设施安全评价体系研究 | 陕西省体育局体育科研课题 | 参与 |
QN1042 | 陕西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 青年科技基金 | 参与 |
序号 | 篇名 | 刊名 | |
1 | |||
2 | 新装修体育馆内空气污染对运动员肺通气功能指标的影响 | 运动 | |
3 | |||
4 | “平疫”结合模式下体育场馆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功能转换及支援体系研究 | 专题报告 | |
5 | |||
6 | |||
7 | |||
8 | |||
9 |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的新策略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展望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 |
10 | |||
11 | |||
12 | |||
13 | 体育场馆内微环境污染的来源种类及控制对策 | 当代体育科技 | |
14 | 某高校综合体育馆内空气细菌污染状况调查与应对策略 | 当代体育科技 | |
15 | 体育场馆微环境健康生态学的理论构建及其评价方法 | 当代体育科技 | |
16 | |||
17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