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院-朱新荣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3-10-10 导师主页
朱新荣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建筑学院
建筑热工与建筑节能;零碳建筑;太阳能建筑
zhuxinrong@xauat.edu.cn

硕士招生专业

1
建筑学
学术型硕士
教育背景:
1.2001年-2005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本科学位;

2.2005年-2008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

3.2008/06-2010/10,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2008—2010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助教

2.2010-2015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3.2015年—至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社会兼职:
参加学术组织: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及西安市建筑双碳科技创新研究会等;
社会兼职:陕西省建筑节能协会评审专家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主持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轻型围护结构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机理与确定方法
(2)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太阳能零碳建筑围护结构综合蓄能技术研究
(3)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复合围护结构蓄热特征与评价指标研究
(4)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基于材质影响的建筑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研究
(5)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被动式太阳能采暖与蓄热通风降温的协同设计研究

参加项目
(1)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太阳能富集区零碳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多功能一体化水泥基围护结构体系外墙研发与功能协同提升技术
(3)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低碳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4)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产业链项目:低能耗装配式住宅节能关键技术及模块化设计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建筑热环境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西北地区相变蓄热通风复合降温技术的热工设计方法
(7)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高原气候适应性节能建筑设计优化与标准研究
(8)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青藏高原地域绿色建筑适宜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学术著作:
(1)建筑物理(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主要编写人员
(2)建筑物理.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4,主要编写人员
(3)建筑气候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参编人员
(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与西藏建筑勘察设计院合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54/0016—2007,主要起草人

专利/软著
(1)朱新荣,杨柳,刘加平.建筑物夜间通风降温设计的简化计算方法[P].2011.10,中国,发明,专利号:ZL201010568222.5
(2)朱新荣,王勇超,王雪等.一种建筑日照模拟装置[P].2023,05,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号:ZL202222759687.X
(3)朱新荣,王勇超,王雪等.建筑方位计算软件[P].2023,04,中国,软件著作权
(4)杨柳,朱新荣,刘加平.一种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建筑的节能性能评价方法[P].2013.10,中国,发明,专利号:ZL201010568064.3
(5)杨柳,郑武幸,赵蕾,郭超月,朱新荣.一种建筑物节能率计算方法[P].2015,02,中国,发明,专利号:ZL201510072207.4
(6)杨柳,刘加平,祁飞,朱新荣,刘大龙.基于web的建筑能耗拓展数据库[P].2011,05,中国,软件著作权
(7)朱新荣,冯伟建,梁嘉等.一种建筑复合围护结构蓄热性能的评价方法[P].2021,11,中国,发明,专利号:CN202111357707.4
(8)朱新荣,王纬乾,宋家雪等.一种基于全年得失热分析的建筑节能设计方法[P].2022,11,中国,发明,专利号:202210911868.1

发表论文
(1)XinrongZhu,JiapingLiu,LiuYang,etal.EnergyperformanceofanewYaodongdwellingintheLoessPlateauofChina[J].EnergyandBuildings,2014,70(2):159166.
(2)WenYang,XinrongZhu,JiapingLiu.Annualexperimentalresearchonconvective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exteriorsurfaceofbuildingexternalwall[J].EnergyandBuildings,2017,155(11):207214.
(3)XinrongZhu,WeiLiu,LiuYang,etal.NightVentilationResearchofOfficeBuilding:Part1.SensitivityAnalysisofVentilationParameters[J].Proceeding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emicalEngineeringandAdvancedMaterials.Haikou,2011,250253:30023007.
(4)XinrongZhu,LiuYang,JiapingLiu.NightVentilationResearchofOfficeBuilding:Part2.CoolingPotentialofContinentalClimateZoneinChina[J].Proceeding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emicalEngineeringandAdvancedMaterials.Haikou,2011,250253:10661070.
(5)朱新荣,王若煜,何泉.吐鲁番生土民居夏季夜间通风降温特性研究[J].太阳能学报,2021,42(10):464469.
(6)朱新荣,杨轩,杨柳等.采暖建筑外表面热流及换热系数现场测试研究[J].太阳能学报,2021,42(8):258264.
(7)朱新荣,白鲁建,杨柳等.办公建筑蓄热和夜间通风的实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5,36(6):13371342.
(8)朱新荣,王润山,杨柳等.蓄热体对多层建筑室内热环境的作用分析[J].太阳能学报,2013,34(8):14101414.
(9)朱新荣,杨柳,刘加平.多层建筑不规则表面风压系数的数值模拟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5,36(1):216220.
(10)朱新荣,杨柳,刘加平等.西藏自治区城市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8(9):13811384.
(11)朱新荣,梁嘉,邱杨等.外保温复合墙体热惰性指标修正研究[J].太阳能学报,2023,44(3):482488.
(12)朱新荣,冯伟建,梁嘉等.一种墙体蓄热量的评价方法研究[J].太阳能学报.已录用待刊.
(13)朱新荣,邱杨,杨柳等.建筑外表面热流及换热系数现场测试研究[J].工业建筑,2020,50(7):8387+150.
(14)朱新荣,杨晓静,何文芳等.夏季新疆葡萄晾房对生土民居热环境的作用分析[J].暖通空调,2021,51(9):127132+46.
(15)朱新荣,杨雯,杨柳等.夜间通风建筑关键设计参数优化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8(3):401405.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

展开更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研究生学费及奖助学金政策

学校从2008年开始面向统招硕士、博士实行研究生奖助学金政策。对于在入学考试中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免去学费一半或全部的学业奖学金。此外,统招研究生还可参加优秀奖学金的评定,按照学位层次及评定等级的不同,可享受100元/月至400元/月不等的优秀奖学金。同时学校还设有金诚信奖学金、长江精工钢构奖学金、宝钢奖学金、西飞铝业建筑奖(助)学基金、高科集团·天地源奖学金、海螺奖学金等数十项社会企业奖学金。并设有研究生“三助”、研究生优秀论文奖等。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