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背景:
1989.09-1993.0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
1993.09-1999.0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硕士及博士
工作经历:
1999.04-2001.1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
2001.11-2006.1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6.11-2007.08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2007.09-2008.0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钢结构教研室主任
2008.01-2015.0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实验室主任
2015.03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
2008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
1. 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副理事长
2. 中国钢结构协会冷弯型钢分会副理事长
3. 第一二届全国建筑构配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54)委员
4.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专家委员会委员
5. 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
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跨度波纹钢板综合管廊结构土-钢动力作用机理及抗震性能》(52478203),2025.01-2028.12
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跨度波纹钢板综合管廊结构土-钢作用机理及承载能力研究》(51978564),2020.01-2023.12
3.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构用泡沫钢材本构模型及泡沫钢构件受力性能研究》(51478380),2015.01-2018.12
4.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51178382),2012.01-2015.12
5.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层建筑新型混合连肢墙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及设计对策》(50878182),2009.01-2011.12
6. 主持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模块化钢结构低多层居住建筑体系设计研究》(2016YFC07015033)
7. 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错桁架结构体系的性能及破坏机理》(2001C31)
8. 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层建筑新型混合连肢墙的抗震性能》(SJ08E209)
9. 参加“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冷弯薄壁型钢住宅成套关键技术研发》(2006BAJ04A0204)
10. 参加“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既有建筑耐久性及其他性能检测与评定技术研究》(2006BAJ03A0203)
11. 参加科技部专项基金《交错桁架体系楼板的抗震性能和体系改进研究》(2004EG131165)
12. 参加科技部专项基金《门式刚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NCSTE2007JKZX258)
一、近5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1. Zhang Hao, Su Mingzhou, Yuan Sen, et al. Mechanical behavior evaluation of stainless steel anchor channels with channel bolts under uniaxial tension[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4,416:135268
2. Zhang Chenqian, Su Mingzhou. Bearing capacity of bolted longitudinal seams of corrugated steel structures under compression[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24, 213: 108416
3. Wang Qinglin, Su Mingzhou, Deng Zhengzhen, et al.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shear capacity of modular steel structures infilled with cold-formed steel walls using a novel connection system[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3,289:116322
4. Li Tengfei, Su Mingzhou, Guo Jiangran, et al. A distributed remote collaborative hybrid test method for complex substructures based on OpenFresco[J]. Bulletin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23, 21(9): 4481-4510
5. Wang Qinglin, Su Mingzhou, Chen Rongde, et al.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shear capacity of modular steel frames infilled with cold-formed steel walls with openings[J].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23, 187: 110744
6. Li Tengfei, Su Mingzhou, Guo Jiangran, et al.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Y-shaped eccentric brace-high-strength steel frame structure based on remote collaborative hybrid test[J].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23, 164: 107621
7. 李腾飞, 苏明周, 郭江然. 基于多目标性能的高强钢组合K形偏心支撑框架塑性设计方法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23, 44(01): 10-22
8. Wang Qinglin, Su Mingzhou. Lateral displacement mode of column-supported modular steel structures with semi-rigid connections[J].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2022, 62: 105397
9. Li Tengfei, Su Mingzhou, Guo Jiangran. A plastic design method based on multi-objective performance for high-strength steel composite K-shaped eccentrically braced frame[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22,198:107562
10. Zhang Chenqian, Su Mingzhou, Zhu Chenghao, et al. Bearing performance of high-strength bolted corrugated steel longitudinal seam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22,198:107538
11. Lang Kun, Su Mingzhou. Equivalent orthotropic model for corrugated plates based on simplified constitutive relation[J]. Heliyon. 2022,8,(11):11264
12. Zhou Qiaoling, Su Mingzhou, Shi Yun, et al. Influence of coupling ratio on seismic behavior of hybrid coupled partially encased composite wall system[J].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 2022,31,(10):e1934
13. Li Tengfei, Su Mingzhou, Sui Yan, et al. Real-time hybrid simulation of a space substructure based on high-strength steel composite Y-eccentrically braced frames[J]. Structural Control & Health Monitoring. 2021,28,(8):e2771
14. Wang Qinglin, Su Mingzhou. Stability study on sway modular steel structures with semi-rigid connections[J].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21,161:107529
15. Li Tengfei, Su Mingzhou, Guo Jiangran. Hybrid simulation tests of high-strength steel composite K-eccentrically braced frames with spatial substructure[J]. Steel and Composite Structures. 2021,38,(4):381-397
16. Li Tengfei, Su Mingzhou, Sui Yan, et al. Real-time hybrid simulation on high strength steel frame with Y-shaped eccentric braces[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1,226:111369
17. 王清霖, 苏明周. 钢结构集成房屋模块间十字形板-端板连接节点轴压性能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21,42,(03):163-174
18. 李腾飞, 苏明周, 隋龑, 等. 高强钢组合Y形偏心支撑框架抗震性能混合试验研究[J]. 工程力学. 2021,38,(02):221-231
19. Zhang Hao, Su Mingzhou, Lian Ming,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high-strength steel framed-tube structures with end-plate-connected replaceable shear links[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0,223:111172
20. Cheng Qianqian, Su Mingzhou, Lian Ming, et al. Cyclic behavior of high-strength steel framed-tube structures with bolted replaceable shear links[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0, 210: 110395
二、参编的国家、行业标准:
1.《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1022-2015)
2.《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范》(GB/T 51232-2016)
3.《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2015)
4.《交错桁架钢结构设计规程》(JGJ/T 329-2015)
5.《低层冷弯薄壁型钢房屋建筑技术规程》(JGJ 227-2011)
6.《轻型屋面三角形钢屋架》(06SG5172)
7.《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图示(16G108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