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建筑学院硕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2002.09-2007.0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学士
2007.09-2010.0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工学硕士
2015.09-2020.09西北大学人文地理专业理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10年7月至今,进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在院历任注册规划师、二所副所长,目前任院副总规划师兼二所所长
社会兼职: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云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更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情研究院研究员,省资源厅/住建厅规委会专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西北大学硕士生导师
西安科技大学兼职教师
个人简介:
长期致力于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及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主持或参编学术专著5部,主持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咨询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善于将规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处理高难度规划实践项目,主持完成各类规划实践50余项,累计横向经费7000余万元。荣获全国及省部级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9项,厅局级奖励12项;参编省级技术标准9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
主持参与纵向课题:
[1]基于脆弱性-恢复力整合视角的秦岭河谷型山区城镇国土空间韧性详细规划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2025/01(编号:X20240056)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绩效视角下的西北地区大中城市新区开发强度"值域化"控制方法研究,2013/022017/01,(编号:51278413)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西北地区东部河谷型城市生长的适应性形态研究,2018/01至今,(编号:51778518)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扩散中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采用行为与机制研究,(编号:41771129)
[5]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秦巴山区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2015/01-2016/12,(编号:2015ZD01)
[6]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二期),2017/01至今,(编号:2017ZD02)
[7]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云南省会泽历史地段保护规划与建筑整治研究,2014-2015
[8]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会泽传统民居抗震安全性控制策略研究,2014-2015
[9]河南省科技厅课题,基于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老工业区功能提升与节约用地技术研究,(编号:2929),2023-2024
[10]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项目,基于“空间基因”传承的黄土高原沟壑区乡村适宜性改造规划方法研究,2016/06,(编号:2021KJXX-33)
[11]陕西省教育厅课题,基于社会服务绩效的陕北黄土沟壑区县城公园绿地规划布局研究,2016/012018/09,(编号:16JK1439),参与
[12]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西省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编制指南,2023/05
[13]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西省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实施评估技术指南,2023/05
[14]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西省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数据标准,2023/05
[15]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西省城镇开发边界外单元层面详细规划编制指南,2023/05
[16]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西省城镇开发边界外详细规划数据库标准,2023/05
[17]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传导指引,2023/05
[18]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西省详细规划编制单元划定数据库标准,2023/05
[19]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西省详细规划编制单元划定指南,2023/05
[20]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西省专项规划衔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2023/05
主持代表性横向课题:
[1]商洛市柞水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延安市志丹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3]陕西省5G基站站址布局专项规划
[4]陕西省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甘肃省自驾游体系规划及营地标准研究
[6]西安老城区海绵城市及城乡双修规划
[7]华阴市城市总体规划
[8]韩城市城市总体规划
[9]铜川市高新区总体发展规划与产业规划
[10]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总体规划
[11]石嘴山高新区总体发展规划与产业规划
[12]宝鸡市蟠龙新区城市设计
[13]大理市海东新城中心片区城市设计
[14]大理市海东新城中心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15]铜川市健康产业园区概念性规划
[16]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东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17]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
[18]西咸新区泾河新城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及导则编制
[19]西咸新区泾河新城院士谷片区开发单元建设规划
[20]西安市临潼区秦岭生态保护实施方案
[21]西安市鄠邑区秦岭生态保护实施方案
出版著作:
[1]学术专著,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与管控研究,独著,(ISBN:9787509683057)
[2]学术专著,河南传统村落空间演变与更新设计研究,副主编,(ISBN:9787550927308)
[3]学术专著,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城乡建设与文化旅游卷),(ISBN:9787030625595)
[4]学术专著,西安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参编,(ISBN:9787112271436)
[5]学术专著,秦巴山脉区域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智慧城乡发展卷)参编,(978-7-0307-6692-2)
期刊论文:
[1]基于地形因素的秦巴山区人口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20,40(05):793803
[2]基于供需匹配模型的秦巴山区人地关系均衡状态及空间管理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0,29(3):654667
[3]我国山区人地系统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21,30(06):12301240
[4]精准性、人本性、传承性:转型期我国历史城区“城市双修”规划的导向探索——以西安老城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9,(04):112120
[5]秦巴山区交通优势度与区域发展强度空间耦合研究 [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6 (06): 865-875.
[6]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思路与方法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22,38(18):1723.
[7]秦巴山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研究,上海国土资源,2021,42(2):3036
[8]“低碳经济”背景下乌海市转型期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7(6):9699
[9]“融”旧“凸”新:新区新城规划时效性评估初探——以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8(1):120122
[10]JingBo,HuangMinghua.TheInstrumentforattributeshiftofUrbanruralLandUseofEasternPartCountyinNorthwestChinaontheBackgroundofUrbanruralIncorporation——AcasestudyofHancheng,China”(EI检索)2012CEBM
[11]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动态确定与控制方法初探——以西安市为例,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会议论文集
[12]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对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及控制思路的思考[J].规划师,2010,26(04):5866
[13]秦巴山脉国家中央公园战略发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6,18(5):3945
[14]秦巴山脉绿色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6,18(5):6067
[15]自然保护地体系下的秦巴山脉区域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与模式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0,22(01):96110.
[16]海岛型城镇山水空间特色营造——以福建省东山县双东湖片区为例[J].规划师,2018,34(10):7176
[17]梳理与整合:法定规划与建设实效——从石嘴山大武口城市空间布局引起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4,38(11):8387.
[18]基于集体记忆的老工业区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以洛阳涧西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2,29(12):1924.
[19]坚守底线,强化选择——开敞空间率在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中的适用性研究 [J]. 规划师, 2024, 40 (07): 16-21.
[20]理用结合、值域管控、规则索引——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居住地块开敞空间率应用研究 [J]. 城市规划,2025
[21]实效、行动、适应 ——对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思辨[J]. 城市规划,2025
[22]带状县城口袋公园布局探讨——以柞水县中心城区为例,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会议论文集
授权专利:
[1]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建筑蓄水装置,2021.12.28,ZL202120261621.0
[2]一种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土地精确测量装置,2021.10.22,ZL202120261617.4
[3]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回收收集装置,2024.4.26,ZL202322734646.X
[4]一种多角度变换式太阳能幕墙结构,2024.7.2,ZL202322750115.X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