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背景:
1988-1992年,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学,本科,工学学士。
工作经历:
1、1992年1994年,西安大地(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师
2、1994年2011年,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设计所、建筑组组长、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3、2011年2019年,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医疗建筑设计所、副所长、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4、2019年2022年,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二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兼医疗建筑设计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5、2022年至今,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副总建筑师、医疗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第二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分管医疗健康设计部)、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社会兼职:
1、雷霖医疗建筑设计创新工作室主任(省级);
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3、国家财政部评审专家;
4、中国采购与招标网评标专家;
5、陕西省勘察设计专家;
6、陕西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
7、陕西省政府投资评审中心专家;
8、陕西省建设工程消防技术专家;
9、西安市勘察设计协会专家;
10、西安市建设科技专家;
11、西安市政府投资评审中心专家;
12、筑医台专家;
13、中国医院建设奖评审专家;
14、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
15、中国建筑学会建筑防火综合技术分会会员;
16、中国医院协会首届会员;
17、中国医疗建筑设计师联盟理事;
18、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编委;
19、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医院建筑与文化分会首届常务理事;
20、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医院建筑与文化分会专家智库顾问;
21、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医用洁净装饰工程委员会西北工作处副主任委员;
22、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院建筑工程装备分会常务理事及专家委员;
23、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洁净装备工程分会常务委员;
24、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院建筑与装备分会常务委员;
25、陕西医建整合联盟首届常务理事;
26、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医疗与养老建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27、中建西北院专业委员会委员;
1、作为课题组副组长完成中建总公司《现代医院专科专属医治空间建筑设计研究》课题1篇;
2、作为课题组副组长完成国资委《2021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场景示范研究》课题1篇;
3、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在研省级《新时期现代医院护理单元“平疫结合”建筑空间研究》课题1篇;
4、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在研省级《装配式临时医学集中隔离点建筑设计研究》课题1篇;
5、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出版过四部医疗建筑设计专著;
6、作为副主编出版企业标准图集《现代医院专科专属医治空间设计手册》;
7、在国家重要期刊上发表过医疗建筑设计论文10篇;
8、主编《西安市医疗应急服务点“平急两用”设计指南(试行)》;
9、主编《医学辐射诊断机房设计与安装标准》;
10、主编《装配式病房图集》T/CECS 60002Z-24
11、参编陕西省建筑标准图集(陕09J02屋面);
12、参编《装配式医院建筑设计标准》;
13、参编《江苏省综合医院建筑设计标准》;
14、参编《智慧病区建设规范》;
15、参编《智慧病区建设与管理指南》;
16、参编《装配式集成病房建筑构造、图集》;
17、参编《中医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15、参编《医疗建筑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技术标准》;
18、参编《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门诊设计标准》;
19、参编《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建设与装备标准》;
20、参编《医疗机构放疗中心建设标准》;
21、参编《新生儿病房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等
22、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安装平整度测量装置及方法》发明专利1项,专利号ZL202311814103.7;
23、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种建筑设计勘测飞行器及其使用方法》发明专利1项,专利号ZL 202410232027.7;
24、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种装配式幕墙安装垂直测量装置》发明专利1项,专利号ZL202410022007.7;
20、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设置玻璃景观带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实用新型专利1项,专利号ZL201520296664.7;
21、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种平疫转换的病房阳光间活动隔断布局形式》实用新型专利1项,专利号ZL202021407402.0;
22、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种在传染病房使用的传递窗与观察窗相结合布局形式》实用新型专利1项,专利号ZL202022115727.8;
23、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种动力型过滤装置》实用新型专利1项,专利号ZL202121415643.4;
24、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种利于普通病房在疫时快速转换为呼吸道负压病房的排风装置》实用新型专利1项,专利号ZL202123353779.X;
25、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种利于普通病房在疫时快速转换为呼吸道负压ICU病房的设备带》实用新型专利1项,专利号ZL202222881095.5
26、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种连接电梯井与楼面隔震缝处的金属连接构件》实用新型专利1项,专利号ZL202320307565.9
27、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种金属幕墙屋面磁吸溢水口结构》实用新型专利1项,专利号ZL202322104464.4
1、2016年1期;《大型医疗建筑项目设计思路以襄阳医疗中心为例》;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2016年1月;《立足西部•服务医患医院建筑设计作品实录》(170千字)、主编;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
3、2016年1月;《中国现代医院专科专属医治空间建筑设计》(360千字)、副主编;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
4、2013年3期;《服务功能打造专科专属人性化空间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设计》;城市建筑;
5、2013年3期;《生殖医学中心的人性化设计》;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6、2008年1期;《生殖医学中心建筑空间设计探讨》;建筑创作;
7、2016年1月;《现代医院放疗中心建筑设计常见问题浅析》;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
8、2022年4月;《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项目论现代传染医院与综合医院的平疫转换设计思路》;城市建筑;
9、2024年1期;《装配式方舱医院适应性转型思考》;城市建筑;
10、2024年1期;《装配式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空间设计中的人性化思考》;城市建筑;
11、2024年2期;《生态文明视域下非遗文化建筑空间设计分析》、建筑科学;
12、2024年9月;《现代医院护理单元平急两用建筑空间设计》(360千字)、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2024年9月;《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平急两用实施图解》(240千字)、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