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美学、文艺学硕士生导师,文艺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委会会员,《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十余家学术期刊的青年编委或审稿专家,泰国格乐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与文艺理论的教学科研工作,学术兴趣集中于文艺理论与批评、哲学美学、文艺美学等相关领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陕西省社科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人文专项等课题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论文集1部,参编研究报告1部。在《中州学刊》《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艺理论与批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入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首批“优秀青年学者”。研究成果曾获陕西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技奖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截至目前,累计指导已毕业研究生20人,在读研究生12人,其中4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人考取博士研究生。
1.身体美学的发展谱系与知识图景研究(20XZX02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0.09-2025.09,主持,20万。
2.身体转向与美学的改造——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理论研究(12XJC720003),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2012.03-2015.09,主持,7万。
3.儒道释文化的身体美学阐释(2014I30),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014.10-2016.10,主持,1万。
4.实用主义美学与实践美学的对话——以杜威、李泽厚为中心的比较研究(15JK1431),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15.06-2016.12,主持,1万。
5.身体在美学重构中的显性表达:以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身体美学为例(DB110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才科技基金项目,2013.01-2015.10,主持,5万。
6.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面相特征及理论贡献研究(DA1103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13.06-2015.10,主持,0.5万。
7.微时代文学生产新趋势研究(2020H013),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020.09-2022.12,参与,2万。
8.中华文化与中文教育在全球南方的传播策略研究(2025HZ1351),2025.09-2026.05,陕西省哲学社科研究专项,参与,1万。
9.译介学观照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以贾平凹小说葛浩文译本为例(17JK0417),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17.06-2019.12,参与,1万。
1.《身体转向与美学的改造: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思想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独著。
2.《草堂风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成果集萃》,陕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主编。
3.《丝路国际建筑科技发展报告2023》,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参编。
4.《比较视域中的“爱欲”与“情本体”——马尔库塞与李泽厚的人性解放路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4期,第一作者。
5.《身韵、气氛与中和:国风舞剧身体审美的三重向度》,《上海文化》,2025年第4期,CSSCI扩展,第一作者。
6.《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中的身体话语建构——以《林泉高致》为文本的考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独撰。
7.《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的跨文化互释》,《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第一作者。
8.《身体与伦理的博弈:《离骚》中的身体叙事与伦理审美》,《长春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第一作者。
9.《论杨恩寰的艺术批评观》,《六盘水师范学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第二作者。
10.《实践美学的理论延展:杨恩寰艺术学思想论略》,《理论界》,2021年第5期,独撰。
11.《实践的身体美学:唐代文身艺术刍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第一作者。
12.《和而不同:中国诗学“实境”论与克罗齐“直觉”说》,《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第一作者。
13.《取自然之物 抒自然之情——白石词自然意象探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第一作者。
14.《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各界》,2018年第9期,独撰。
15.《舒斯特曼身体美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美学》,《四川戏剧》,2015年第8期,北大核心,独撰。
16.《论舒斯特曼新实用主义的建构路径》,《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独撰。
17.《会通与融合——身体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的互补共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CSSCI,独撰。
18.《身体的话语表达——身体美学的哲学缘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独撰。
19.《求同存异 和合共生——实践美学与身体美学的会通》,《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北大核心,独撰。
20.《理性的限度——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理论局限性论析》,《美与时代(下)》,2014年第4期,独撰。
21.《身体美学对传统美学的超越路径之省思》,《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CSSCI,独撰。收录于乔学杰主编:《21世纪美学热点问题》,大象出版社,2019年版。
22.《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面相特征摭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CSSCI,独撰。
23.《“文学理论: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对话”学术研讨会综述》,《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第2期,CSSCI,独撰。
24.《审美之维与文化之维的会通——兼及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启示》,《中州学刊》,2012年第2期,CSSCI,独撰。
25.《环境美学与身体美学:一种可能的融通》,《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CSSCI,独撰。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网2012年12月14日版全文转载。
26.《海德格尔的诗性救赎及其理论局限性试析——兼谈诗意地栖居何以可能》,《兰州学刊》,2011年第7期,CSSCI扩展,第一作者。
27.《艺术的形而上学意蕴之追问》,《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CSSCI,独撰。
28.《关于“哲学是什么”的断想》,《人类思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独撰。
29《“诗意地栖居”——人生审美化的至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独撰。
30.《黑格尔艺术终结论之我见》,《阴山学刊》,2008年第6期,独撰。
31.《论实践自由与美及美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独撰。
32.《技、道之思——兼论美的本质问题》,《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独撰。
33.《孔子与柏拉图身心思想比较论的三维探赜》,《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录用待刊,第一作者。
34.《从实体场景到数字沉浸:国潮舞剧身体审美体验的重构路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录用待刊,北大核心,第一作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