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研究所,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新型能源管理与利用、建筑能耗监测与节能控制、工业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青年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技服务地方专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纵向课题10余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十二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与企业联合完成横向项目12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0余篇;获准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主编及参编教材三部,参编标准2部,行业导则1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22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获2023年冶金建设行业工程计算机软件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2023年“北京市优秀工程勘探设计”一等奖,2023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陕西省第八届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指导教师,“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指导教师,2022年“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指导教师。
教育背景:
2014.09-2018.11,博士,建筑技术科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09-2006.07,硕士,建筑智能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997.09-2001.07,本科,自动控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工作经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讲师,副教授、教授。
主持或参与纵向项目15项;横向项目12项。主要项目如下: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7/012019/12,主持;
2.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2017/012018/12,主持;
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建筑能耗模拟气象年”,2018/072021/07,子任务负责人;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建筑气候分区理论方法与区划”,2019/012023/12,项目骨干;
5.陕西省教育厅产业化项目“综合性体育场馆照明系统优化设计与应用”,2020.012021.12,主持;
6.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2012.6—2014.6,主持;
7.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筑热环境”,2014/01-2017/12,参与;
8.“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与建筑节能设计基础数据库研发”,2014/012016/12,参与;
9.综合性体育场馆照明系统检测,企业委托,2020/062022/12,主持;
10.钢铁棒材生产线冷床收集区基础自动化系统,企业委托,2020/012020/12,主持;
11. 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2021.1.1—2022.12.31,主持;
12.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一般项目,2024.1.1-2025.12.31,主持;
13. “十四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22.11-
2026.10,项目骨干。
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3部;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参编协会标准2部,技术导则1部。
以第一作者发表的主要论文:
1. Optimization control strategy for mixed-mode buildings based on thermal comfort model: A case study of office buildings, Applied Energy 358(2024)122627. SCI 1区(TOP)
2. Short-term energy consumption prediction for university dormitory buildings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grouping by considering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teaching schedules,Energy & Buildings 312 (2024) 114219. SCI 2区(TOP)
3. Ge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ypical meteorological year data for PV system potential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in China,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86(2024)108831. SCI 2区
4. Dual-layer optimization design method for collaborative benefits of renewable energy systems in building clusters: Case study of campus buildings, Energy & Buildings 303 (2024) 113802. SCI 2区(TOP)
5. Classification of building complex for the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of distributed photovoltaics in urban buildings, Energy & Buildings 300 (2023) 113677. SCI 2区(TOP)
6. A novel adaptive approach for improvement in the estimation of hourly diffuse solar radiation: A case study of China,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93(2023)117455. SCI 1区(TOP)
7.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Rolling Mill Hydraulic Roll Gap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PID Algorithm, Biomimetics 2023, 8(2), 143. SCI 3区
8. 城镇典型住宅建筑屋顶分布式光伏系统潜能分析, 太阳能学报2023.44(7). EI期刊检索
9. 基于气象要素修正的逐时总辐射模型研究——以西安地区为例, 太阳能学报2023.44(3). EI期刊检索
10. 天气类型对逐时太阳总辐射模型适应性的影响, 太阳能学报2022,43(12). EI期刊检索
11.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逐时总辐射分组模型研究,太阳能学报2022,43(08). EI期刊检索
12. 基于贪心算法的综合性体育场馆照明系统优化设计,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22.59(17). EI期刊检索
13.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逐时总辐射分组模型研究, 太阳能学报2022,43(08). EI期刊检索
14. 基于气候突变年的太阳辐射模型统计时长选取方法,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21.53(1). EI期刊检索
15. Comparison of daily diffuse radiation models in regions of China without solar radiation measurement, Energy 191 (2020) 116571. SCI 1区(TOP)
16. Checking Radiation Model Data with the Method of Building Thermal Environment Simula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0(3).
17. 太阳逐时总辐射计算模型适用性分析—以我国部分地区为例, 太阳能学报,2019,39(4). EI期刊检索
18. 日总辐射推算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太阳能学报,2018,39(9). EI期刊检索
19. 日散射辐射推算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太阳能学报,2018, 39(11). EI期刊检索
20. 太阳辐射两级区划方法及其应用,《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8, 40(02). EI期刊检索
教材:
1. 《电气工程专业外语》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副主编,2010.9;
2.《建筑供配电系统与照明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参编,2011.8;
3. 《电气工程》 陕西人民出版社,参编,2013.3
标准、导则:
1. 民用建筑热环境设计室内外计算参数标准(T/CECS 1079-2022);
2. 数据中心机电工程技术规程T/CIAS-5-2022;
3. 建筑节能计算用典型气象年技术导则,2021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