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勇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5-09-25 导师主页
李勇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人工环境工程(含供热、通风及空调等) ,智能建筑 ,(专业学位)土木水利
储热技术,储能系统原理与设计,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
yongli@xauat.edu.cn

招生信息

1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2025
3
学术型硕士
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建筑冷热源及设备,建筑设备理论及环境调控
2
人工环境工程(含供热、通风及空调等)
2025
3
专业学位硕士
不区分研究方向
3
智能建筑
2025
1
专业学位硕士
建筑能耗监测与节能控制,建筑智能化技术,智慧城市
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2026
3
专业学位硕士
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暖通空调系统与空气品质保障,建筑设备理论及环境调控
5
人工环境工程(含供热、通风及空调等)
2026
3
专业学位硕士
不区分研究方向
6
智能建筑
2026
1
专业学位硕士
建筑能耗监测与节能控制,建筑智能化技术,智慧城市

李勇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跨季节储热、可再生能源利用、储能系统原理与设计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单位合作课题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Applied Energy、Renewable Energy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在埋地水体储热、新型供暖末端等方向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参编《陕西省公共机构定额能耗标准》等行业和地方标准3部,获得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军事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陕西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优秀成果特等奖等科研奖励3项。兼任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会员、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担任Renewable Energy、 Solar Energy等期刊审稿人。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378108),冻融土壤水热汽耦合迁移机理及对大水体埋地储热特性的影响研究,2024.01-2027.12,50万元

2.“十四五”国家重点计划项目单位合作课题,建筑围护结构蓄热调温复合材料研发,2024YFC3809302-4,2025.03-2026.09,70万元

3.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实验室重点项目,城镇低碳区域供热系统多级蓄调机制及智慧运行调控方法研究,2025.01-2026.12,20万元

4.陕西省教育厅2021年度青年创新团队建设科研计划项目(21JP060), 强辐射波动太阳能蓄热水体蓄取热规律及防过热优化设计研究,2021.01-2022.12,5万元

5.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LSZZ202105),相变储能通风墙非对称设计及对室内热环境影响研究,2021.01-2022.12,3万元

6.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基金青年人才项目(2019JQ-768),太阳能供暖多级分布式相变储能系统热蓄调机理及应用研究,2019.01-2020.12,3万元

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016M602780),基于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系统研究,2016.10-2018.09,5万元

8.陕西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No.198),低纬度地区建筑用相变蓄热材料制备及对室内热环境调节机理研究,2018.01-2019.12,5万元

9.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18JK0471),基于高导热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光伏光热综合利用性能研究, 2018.01-2019.12,2万元

1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基金重点项目(QN1702),低纬度地区外置式相变围护结构动态热特性研究,2017.07-2019.06,1万元

11.陕西煤田地质勘探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项目,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方法以及减碳技术优化研究,2024.12-2026.12,45万元

12.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项目,2023-2024年陕西省三大片区采暖季电费补贴效果评估,2024.11-2025.11,7.2万元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1.Renfeng Wei, Yong Li, Yanfeng Liu. Progress in underground thermal energy storage: research contents,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Applied Energy, 2025,401:126725.

2.Qingju Mou, Yong Li, Dengjia Wang, Yanfeng Liu, Jianhua Fan. Impact of groundwater seepage on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pit thermal energy storage based on two-phase flow model of porous media. Energy and Buildings, 2025,347:116333 

3. Yuxiang Liang, Yong Li, Dengjia Wang, Huilin Zhou, Qi Zhang, Yanfeng Liu, Peng Lei, Dengwei Jing. A framework for the design of a direct coupled photovoltaic heating system for remote areas. Renewable Energy, 2025,244:122696

4. Hui Liu, Dengjia Wang, Yanfengliu, Yong Li, Meng Gao, Jianhua Fan, Min Wei, Liu Liu. Thermal storage and loss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ound water pits of solar district heating systems in Xizang Plateau, China. Energy, 2024,308:132702.

5. Yuxiang Liang, Dengjia Wang, Yong Li, Qi Zhang, Baimu Suolang, Xipeng Yuan, Yanfeng Liu. Novel approach to remote rural heating: Direct coupled photovoltaic electric heater underfloor heating system with phase change materials.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24,250:123525.

6. Yong Li, Bing Hu, Dengjia Wang, Hui Liu, Yanfeng Liu, Fariborz Haghiphat.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solar water heating systems: Application of double-layer phase change materials. Renewable Energy, 2023, 219:119367.

7. Yong Li, Xiaoyu Liang, Wang Song, Tong Li, Dengjia Wang, Yanfeng Liu.Optimization and thermal performance of U-type evacuated tube solar collector filled with phase change material, Energy Reports, 2022, 8:6126-6138.

8. Yanfeng Liu, Yiting Zhao, Yaowen Chen, Dengjia Wang, Yong Li, Xipeng Yuan.Design optimization of the solar heating system for office buildings based on life cycle cost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of China. Energy, 2022,246:123288.

9. Yong Li, Mingyue Dong, Wang Song, Xiaoyu Liang, Yaowen Chen, Yanfeng Liu.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araffin/Mesoporous Silica Shape-Stabilized Phase Change Materials for Building Thermal Insulation, Materials, 2021, 14(7):1775.

10. Yanfeng Liu, Zhijun Tian, Cong Song, Yaowen Chen,Yong Li,Jiaping Liu. Thermal performance and optimization of a casing pipe solar energy storage floor with phase change material, Energy and Buildings, 2021,247:111167.

11.Yanfeng Liu, Jingrui Liu, Yaowen Chen, Dengjia Wang,Yong Li, Zhengxue Liu, Huanlong Tang, Cong Song. Study of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a distributed solar heating system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s using a heat-user node model, Energy and Buildings, 2022,254:111569.

13.Yong Li, Qianru Liu, Yanfeng Liu, Dengjia Wang, Wang Song, Yaowen Chen, Jiaping Liu. Calcium chloride hexahydrate/nano-SiO2 composites as form-stable phase change materials for building energy conversation: The influence of pore size of nano-SiO2. Energy and Buildings, 2020,208:109672.

13.Yong Li, Bei Guo, Guanfei Huang, Shuichi Kubo, Pengcheng Shu.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rmal performance of nitrate mixture/SiC ceramic honeycomb composite phase change materials for thermal energy storage.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15, 81: 193-197.

14.Yong Li, Bei Guo, Guanfei Huang, Pengcheng Shu, Hiroaki Kiriki, Shuichi Kubo, Kazushige Ohno, Takeshi Kawai. Eutectic compound (KNO3/NaNO3:PCM) quasi-encapsulated into SiC-honeycomb for suppressing natural convection of melted PC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 2015, 39 (6): 789-804.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

展开更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研究生学费及奖助学金政策

学校从2008年开始面向统招硕士、博士实行研究生奖助学金政策。对于在入学考试中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免去学费一半或全部的学业奖学金。此外,统招研究生还可参加优秀奖学金的评定,按照学位层次及评定等级的不同,可享受100元/月至400元/月不等的优秀奖学金。同时学校还设有金诚信奖学金、长江精工钢构奖学金、宝钢奖学金、西飞铝业建筑奖(助)学基金、高科集团·天地源奖学金、海螺奖学金等数十项社会企业奖学金。并设有研究生“三助”、研究生优秀论文奖等。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