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项、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建筑创作》、《新建筑》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9篇。 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2025年度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
获2022年度陕西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一等奖1项。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2项、陕西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4项、陕西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1项、陕西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2项。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艺术设计类创作奖一等奖1项。
参与完成了青海海东市朝阳中学建筑设计(2.6万㎡)、西宁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建筑设计(6万㎡)、西宁市沈那遗址公园设计(24万㎡)、青海海东市河湟文化博物馆建筑设计(2.1万㎡)、瞿昙寺寺前环境改造(2.36万㎡)等地区重大已建成项目;主持完成了陕西城固县山水佳苑十二班幼儿园建筑设计(1.3万㎡)、陕西西乡县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标准化农特产品加工厂建筑设计(1.68万㎡)。
2025年度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西部丝路沿线地域绿色建筑理论方法、关键技术与应用(8/15)
2020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黄土高原新型镇村体系规划方法与应用(7/11)
2022年度陕西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一等奖:西宁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7/15)
2021年度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云丝带——T5航站楼前综合商务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9/15)
2019年度陕西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基础培育+模式预测+单元演生——关中平原党定村振兴规划实验(6/15)
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村镇规划)-二等奖:都市乡村“共荣”发展模式试验——西安大石头村规划设计(7/15)
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村镇规划类)-二等奖:青海瞿昙镇总体规划暨详细规划(9/15)
著作成果
陈景衡,梁斌,田虎.低碳文体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4.12.
田虎.土族传统民居建筑模式语言现代转译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3.
论文成果
田虎,雷振东. 土族传统庄廓的空间特征及营建技术研究[J]. 世界建筑, 2021. 09(375): 13-17.
田虎,雷振东,吴雷.河湟土族新型庄廓低技建构模式研究[J]. 建筑创作, 2020. 01(212): 98-107.
田虎,雷振东. 土族传统庄廓大门的当代建构研究[J]. 建筑学报, 2016. 02(569): 84-88.
苏可煜,田虎(通讯作者),雷振东. 秦岭南麓地区传统建筑气候适应性空间模式研究——以汉中市为例[J].当代建筑,2024.10(058):27-31.
陈磊,田虎(通讯作者),雷振东,党雨田.渭北台塬砖箍窑适老化渐进式更新设计研究[J]. 世界建筑,2023.12(402):84-93.
杨洋,雷振东,田虎(通讯作者).关中传统窄院民居墀头的当代建构研究[J]. 建筑创作, 2022.05(228):184-192.
雷振东,杨洋,田虎(通讯作者). 关中地区既有民居建筑老人生活空间性能提升适宜技术研究[J]. 世界建筑, 2020. 11(365):98-103.
吴艺婷,雷振东,田虎,马琰. 关中民居建筑雨水利用演变规律及优化策略研究[J]. 世界建筑, 2021.09(569): 22-26.
王雪菲,雷振东,田虎. 河湟地区传统庄廓院落形态的气候适应性研究[J]. 新建筑, 2020. 06(193): 56-59.
专利成果
田虎,杨泽鑫,雷振东,陈景衡,李焜,张钰.模块化框架外墙结构及模块化建筑,2023.05.09,专利号:ZL 2023 2 0175906.1(实用新型)
田虎,雷振东,杨泽鑫,陈景衡,李焜.拼接框架及模块化建筑,2023.06.20,专利号:ZL 2023 2 0747567.X(实用新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