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佳(1991-),陕西西安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工业工程与管理学科硕士生导师。近几年在《Ecological Indicators》、《运筹与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和《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等环境管理领域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科研项目8项,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1项、陕西省教育厅项目2项、校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在国家一级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获准软件著作权8项。研究成果为促进传统环境治理向智慧环保产业转型服务,为陕西省、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北干旱地区等重污染天气防治、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生态环境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价值和服务决策支持。
[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跨域传输视角下污染物排放对城市空气质量脆弱化的级联传播机理研究,2021.09-2024.09,主持
[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沙尘与人为大气污染物致关联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化的级联传播机理研究,2020.10-2022.10,主持
[3]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重污染天气的分异性特征及精准防治的管理机制研究,2019.09-2021.09,主持
[4] 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沙尘天气影响下西北地区社会-生态系统韧性评价及预测研究,2025.01-2025.12,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关联区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可伸缩层次化联防联控云网格精细化管理机制研究,2019.01-2022-12,参与
[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泛在信息社会下AI生成式虚假信息风险感知及治理路径研究,2024.09-2027.12,参与
[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北干旱地区矿尘海量排放与雾霾毒化的相关性研究2015.12-2018.12,参与
[1] Su J, Wu H, Zhang X, Zhang Z. (2024).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sand and dust weather on the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resilience based on the DPWSIR model—taking the arid cities of Northwest China as an example[J]. Ecological Indicators, (166)112314.(中科院2区TOP期刊)
[2] Su, J., Wu, X., Huang, G., He, T. (2024). Assessment Model of the Resilience of Industrial Pollutant Emissions to Urban Atmospheric Syst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Domain Transmission.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150(01):5023046. (SSCI检索)
[3] Su J, Huang G, Cao L, Bai, L. (2019).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cascading spread caused by multisource dust migration in a pollution-related ecosystem[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686(10):10-25.(中科院1区TOP期刊)
[4] Su J, Huang G, Zhang Z. (2022). Migration and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s of air pollutants and meteorological influences in Northwest China: a case study of four mining area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9:55003-55025.
[5] 苏佳, 李晓萌, 张新生.(2024).关中五市不同季节污染颗粒物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24,44(08):4249-4259.(环境科学领域T1级期刊)
[6] 苏佳, 黄光球, 何通, 白璐.(2021).矿尘影响下生态系统脆弱性级联传播模型分析[J].运筹与管理, 30(07):183-189.
[7] 苏佳, 聂达文, 张新生, 宋金昭, 董明放.(2025). 基于CatBoost-SHAP模型的关中地区PM2.5浓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OL], 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科学领域T1级期刊)
[8] 苏佳, 李高雅, 张新生. (2024). 融合时空特征的GCN-LSTM西北地区沙尘天气预测模型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38(05), 111-120.(CSSCI)
[9] 苏佳, 韩倩, 张新生.(2023).西北地区重点城市工业大气污染排放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12),2322-2330.(环境科学领域T1级期刊)
[10] 苏佳, 武茜, 黄光球.(2023). 面向工业污染源排放的城市大气环境系统韧性评价及其时空演化.环境工程学报(04),1263-1273.(环境科学领域T3级期刊)
[11] 苏佳, 黄光球, 陆秋琴.(2019). 化学反应Petri网的大气复合污染损害度评价模型[J].环境科学与技术, 42(02):221-229.(环境科学领域T3级期刊)
[12] 苏佳, 黄光球.(2018). 矿区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对象函数Petri网评价模型[J].系统仿真学报,30(5):1681-1689.(CSCD)
[13] 苏佳, 黄光球.(2017).基于记忆原理的人际关系优化算法[J].系统仿真学报, 29(2):309-318.(CSCD)
[14] Zhao X, Shao B, Su J, et al., 2025. Exploring synergistic evolu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air pollutants and spatiotemporal heterogeneity of influencing factors in Chinese cities. Scientific Reports. 15(1), 2657.(中科院2区TOP期刊)
[15] Cao L, Wei G, Su J. Public opinion spread risk assessment model on third-party payment rough network[J]. Applied Soft Computing, 2020, 95:106532.(中科院1区TOP期刊)
[16] 张新生,聂达文,陈章政,王润周,苏佳.(2025).西部地区建筑业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OL].环境科学,1-22[2025-02-09].(环境科学领域T1级期刊)
[17] 王润周, 张新生, 王明虎, 苏佳, 马玉龙.(2025).基于混合检索增强生成大语言模型的网络舆情多任务分析[J/OL].情报杂志,1-14[2025-02-09]. (CSSCI)
[18] 王明虎, 石智奎, 苏佳, 张新生.(2024)基于RoBERTa和图增强Transformer的序列推荐方法[J].计算机工程,50(04):121-131.(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