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与现代交通学院-赵祥模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4-10-23 导师主页
赵祥模 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城市发展与现代交通学院
交通运输工程 ,交通运输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车路协同与智慧交通

赵祥模,男,重庆大足人,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兼任陕西省科协副主席。 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第六届、第七届成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是长安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车-路信息感知与智能交通系统”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交通运输部认定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西安)负责人,“车联网”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长安大学)负责人,第四届中国公路学会“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陕西省“车联网与智能交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负责人,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

担任“国际车联网与智能汽车测试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工程与信息化分会副理事长、“5G自动驾驶创新联盟”标准委员会主任、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副主编。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物联网重大示范工程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面上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等纵、横向研究课题30多项,其中4项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9项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进水平,10多项成果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交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获得美国发明专利7项、中国发明专利99项、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7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国际三大检索收录200余篇。出版《网联车辆协同感知与智能决策》、《面向智能网联的视觉目标多层次感知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著作和教材12部,其中《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为国家级规划教材。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物联网重大示范工程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面上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等纵、横向研究课题30多项,其中4项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9项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进水平,10多项成果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其中代表性科研项目有: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自动驾驶仿真及数字孪生测试评价工具链(2021YFB2501200)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封闭测试环境构建与场地测试技术研究(2018YFB0105104)

3、国家863计划课题: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危险品在途(公路)监测技术(2009AA11Z203)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智能汽车复杂动态环境的深度层级感知与理解方法研究(U1864204)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车路协同多要素耦合整车在环测试与评价体系研究(U23A20682)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车联网环境下融合多源交通信息的车辆行为辨别安全性评估方法(51278058)

7、国家物联网示范科技项目:集成一体化车载通用感知终端设备的研发(2012-364-812-105)

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危险品运输车辆识别跟踪技术及系统(2017YFC0804806)

9、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多层级多粒度干线公路网预警策略研究(2012AA112308)

10、111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项目:车-路信息感知与智能交通系统创新引智基地(B14043)

11、“车联网”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研究项目(教技司(2016)477号)

12、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道路交通复杂场景目标识别与协作传输技术(6141A02022322)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1、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智能网联车路系统与可信测试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

2、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道路与桥梁多源协同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

3、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汽车制动与ABS多工况整车智能检测技术及装备开发

4、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关键技术研究系列产品开发及其产业化

5、2022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面向智能汽车产业链,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大团队大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6、2014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面向交通行业创新教学体系与资源配置模式,培养信息类卓越人才

7、202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智能网联车载系统及其测试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

8、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车载智能终端网联感知与接入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9、2015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基于多源传感的危险品公路运输在途实时监测技术及应用

10、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稀土换能器及系统集成的桥梁无损检测技术开发研究

11、201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汽车制动与ABS整车智能检测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

12、200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汽车综合性能分布式计算机网络自动测控系统研制

13、2019年度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面向智能汽车产业链,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大团队大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14、2019年度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特等奖:四位一体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15、2017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车联网接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16、2014年度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交通行业信息系统风险防控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17、2006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计算机辅助系统

18、200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XQZJ10-3型汽车制动试验台研制

19、1999年度陕西省交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XG8J0-3汽车制动试验台研制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

展开更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研究生学费及奖助学金政策

学校从2008年开始面向统招硕士、博士实行研究生奖助学金政策。对于在入学考试中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免去学费一半或全部的学业奖学金。此外,统招研究生还可参加优秀奖学金的评定,按照学位层次及评定等级的不同,可享受100元/月至400元/月不等的优秀奖学金。同时学校还设有金诚信奖学金、长江精工钢构奖学金、宝钢奖学金、西飞铝业建筑奖(助)学基金、高科集团·天地源奖学金、海螺奖学金等数十项社会企业奖学金。并设有研究生“三助”、研究生优秀论文奖等。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