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院-顾大庆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4-10-17 导师主页
顾大庆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建筑学院
建筑学
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建筑教育
daqing@cuhk.edu.hk

1982年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获硕士学位。1994年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1994-2019年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现为荣休教授。2019年至今,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建筑设计基础理论和方法,中西方建筑教育的历史与当代问题,以及香港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研究等。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 顾⼤庆,当今研究型⼤学中建筑教育及设计教学的新观念、新理论和新实践,2019-

2023,东南⼤学新进教师科研启动经费,80 万

研究项⺫(⾹港特别⾏政区研究资助局 GRF 项⺫)

1. GU Daqing, A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Hong Kong through a Comparative Approach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 HKSAR GRF: 14615718, 2019-2020, HK$ 611,400

2. GU Daqing, A Theoretical Study of Design Pedagogy: Exercise, Project, and

Program , HKSAR GRF: CUHK443812, 2013- 14, HK$ 691,174

3. GU Daqing, China’s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t the Turning Point — Its origins,

evolu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challenges , HKSAR GRF: CUHK444711, 2012- 13,

HK$ 697,276

4. GU Daqing (PI), Vito BERTIN, ZHU Jingxiang, and Nelson TAM,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Hong Kong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70s — A Topical and Case Study

Approach , HKSAR GRF: CUHK444610, 2011-2012, HK$ 850,342

5. GU Daqing (PI), Vito BERTIN & ZHU Jingxiang, A Study of the Design

Achievements of Hong Kong’s Modern Architecture from the 1940s to the

1970s , UGC: 4468/06H, 2007-2010, HK$ 368,500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学术专著

1. 赫伯特· 克莱默,顾⼤庆,吴佳维,《设计基础·基础设计》,中国建筑⼯业出版

社,2020

2. 顾⼤庆,《崇基早期校园建筑——⾹港华⼈建筑师的现代建筑实践》,Hong Kong:

Chung Chi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1.

3. 顾⼤庆、柏庭卫, 《空间,建构与设计》, 北京: 中国建筑⼯业出版社,2011.

4. 顾⼤庆、柏庭卫, 《建筑设计⼊⻔》 北京: 中国建筑⼯业出版社,2010.

5. 龚恺、顾⼤庆、单踊, 《设计的启蒙——东南⼤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年级设计教学研

究》,北京: 中国建筑⼯业出版社,2007

6. 顾⼤庆、柏庭卫、胡佩玲,《⾹港集装箱建筑》,北京: 中国建筑⼯业出版社,2004

7. 顾⼤庆, 《设计与视知觉》,北京: 中国建筑⼯业出版社, 2002.

学术论⽂

1. 朱睿吉,顾⼤庆(通讯作者):流⽔溯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住宅空间形式语⾔的

形成,《建筑学报》,2024.1.

2. 顾⼤庆,当设计教学成为⼀⻔学问——赫伯特· 克莱默的建筑教育遗产及对当代中国建

筑教育的影响,《建筑学报》,2023.3.

3. 顾⼤庆:从寄⽣到共⽣—— 建构⼀种建筑学与研究型⼤学新型关系的理论叙述,《建筑

学报》,2022.7.

4. 顾⼤庆: 杨廷宝建筑设计构图⽅法初析——基于三个建筑的形式分析,《建筑学报》,

2021.10.

5. 韩曼,吴佳维,顾⼤庆(通讯作者):空间-结构作为现代主义建筑遗产保育和活化的

重要考量——⾹港中环街市项⺫的经验教训,《时代建筑》,2021.5.

6. 吴佳维,韩曼,顾⼤庆(通讯作者):⾹ 港 现 代 主 义 建 筑 保 育 的 社 会 机 制 研 究

——以前中 区政府合署为例,《时代建筑》,2021.7.

7. 顾⼤庆:⼀⽯⼆⻦——“ 教学即研究”及当今研究型⼤学中设计教师的⾓⾊转变,《建

筑学报》,2021.4.

8. 顾⼤庆,“福⽥经验及其反思,《建筑学报》,2021.3,45-48 ⻚

9. 韩如意、顾⼤庆,美院与⼯学院,差异与趋同——从东南⼤学和华南理⼯⼤学的⽐较研

究看中国建筑教育的沿⾰,《建筑学报》,2019 年,第 5 期

10. 张轶伟、顾⼤庆,溯源与流变——“包浩斯初步课程”在中国的两次引进,《建筑师》,

2019/4,no.198, 55-63 ⻚

11. 徐亮、顾⼤庆,布扎的“分结构图”及其在中国建筑中的⼀直和衰变,《建筑师》,

2019/4,no.198,89-98 ⻚

12. 吴佳维、顾⼤庆,结构化设计教学之路:赫伯特·克莱默的“基础设计”教学——教案

的沿⾰与操作,《建筑师》, 2018/12,no.196, 26-33 ⻚

13. 顾⼤庆, “布扎”,归根到底是⼀所美术学校,《时代建筑》,2018 年,第 6 期,18-

23 ⻚

14. 顾⼤庆, 向“布扎”学习——传统建筑设计教学法的现代诠释,《建筑学报》,2018

年,第 8 期,98-102 ⻚

15. 顾⼤庆,空间:从概念到建筑——空间构成知识体系建构的研究纲要,《建筑学报》,

2018 年,第 8 期,111-113 ⻚

16. 吴佳维、顾⼤庆,结构化设计教学之路:赫伯特·克莱默的“基础设计”教学——⼀个

教学模型的诞⽣〉,《建筑师》, 2018/6,no.192, 33-40 ⻚

17. GU Daqing, Urban Strategy of the Former Central Government Offices , HKIA

Journal, Issue 73, 2017, pp. 50-55

18. 顾⼤庆,我们今天有机会成为杨廷宝吗?——⼀个关于当代中国建筑教育的质疑, 《时

代建筑》, 第 155 期, 2017/3, 10-16 ⻚

19. GU Daqing, Affordability as the Inspiration of Design for Public Housing, HKIA

Journal, Issue 72, 2016, pp. 48-52

20. 顾⼤庆、伯庭卫、胡佩玲,前中区政府合署——⾹港现代建筑中⼀个从城市⽂脉出发的

设计案例, 《时代建筑》 第 151 期,2016/7,120-127 ⻚

21. 顾⼤庆、伯庭卫,类型与变化——⾹港旧警察宿舍设计研究(⼆), 《时代建筑》,第

149 期, 2016/5, 126-134 ⻚

22. 顾⼤庆、伯庭卫,类型与变化——⾹港旧警察宿舍设计研究(⼀), 《时代建筑》,第

148 期, 2016/4, 146-153 ⻚

23. 顾⼤庆,“布扎-摩登”

——中国建筑教育现代转型之基本特征,《时代建筑》,第 145

期,2015/9,48-55 ⻚

24. 顾⼤庆, 〈⼩议建筑设计教育中建造课题的⼏个属性〉, 《中国建筑教育》, No. 9, 2015,

pp. 88-89

25. 顾⼤庆,范⽂照建筑师与⾹港崇基学院的校园设计, 《时代建筑》,第 144 期,

2015/4,124-135 ⻚

26. 顾⼤庆,美院、⼯学院和⼤学——从建筑学的渊源谈建筑教育的特⾊, 《城市建筑》,

2015.6,15-19 ⻚

27. 顾⼤庆、伯庭卫、胡佩玲,⼤象⽆形——⾹港现代建筑个案研究之中环街市,《时代建

筑》,第 143 期, 2015/3, 128-137 ⻚

28. 顾⼤庆,集体记忆的保留抑或设计传统的延续——关于⾹港 1940-1970 年代现代建筑

设计成就的研究,《⾹港:都市想像与⽂化记忆》,陈平原、陈国球、⺩德威(编),北

京:北京⼤学出版社,2015.3,390-406 ⻚

29. 顾⼤庆, 集体记忆的保留,设计传统的延续——20 世纪 40 年代〜70 年代⾹港现代建筑

设计成就的研究, 《时代建筑》 第 142 期,2015/2,118-123 ⻚

30. Bruce Lonnman, 徐亮, 顾⼤庆 “空间练习之装配部件教学⽅法〉, 《建筑师》 总.172,

pp. 39-49, 12.2014

31. 顾⼤庆, 从绘画到建筑——⼀个空间设计⽅法, 《世界建筑导报》, vol. 28, no. 154,

issue 6, 2013, pp. 38-43.

32. 顾⼤庆, 建筑空间知觉的研究——⼀种基于画⾯分析的⽅法, 《世界建筑导报》, vol. 28,

no. 153, issue 5, 2013, pp. 38-41.

33. 顾⼤庆, 从平⾯图解到建筑空间——兼论“透明性”建筑空间的体验, 《世界建筑导

报》, vol. 28, no. 152, issue 4, 2013, pp. 34-37.

34. 顾⼤庆, 空间组织的策略——基于抽象绘画的讨论, 《世界建筑导报》, vol. 28, no. 151,

issue 2, 2013, pp. 40-43.

35. 顾⼤庆, 建筑师如何感知空间?——兼论连续空间的视知觉机制, 《世界建筑导报》, vol.

28, no. 150, issue 2, 2013, pp. 36-39.

36. 顾⼤庆, 空间:理论抑或感知?——建筑设计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 《世界建筑导报》,

vol. 28, no. 149, issue 1, 2013, pp. 36-39.

37. 顾⼤庆, ⼀个基本建筑学的读本——参观休宁双⻰⼩学有感, 《建筑学报》, No. 533,

01.2013, pp. 01-05

38. 顾⼤庆, 设计教学研习班作为培训设计教师的⼀种有效⽅式——记 2011 年全国建筑设计

教学研习班, 《中国建筑教育》, No. 5, 2012, pp. 5-9

39. 顾⼤庆, 关于“建构实验”课程的⽅法学和教学法意义, 《中国建筑教育》, No. 5, 2012,

pp. 10-13

40. 顾⼤庆. 经济适⽤原则乃公共住宅的设计之源——⾹港早起公屋的设计特⾊, 《时代建

筑》, issue: 120, 07.2011, pp. 50-55

41. GU Daqing. “An Outline of Beaux-Arts Education in China — Transplantation,

Localization, and Entrenchment”

,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the Beaux-Arts, ed. by

Jeffrey Cody, Nancy Steinhardt, and Tony Atkin, Honolulu and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and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 73-90.

42. GU Daqing. “Architect Robert Fan Wenzhao and the Design of Chung Chi College

Campus — A Case Study of the Mainland Migrant Architects Working in Hong Kong in the 1950s”,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 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Springer – Verlag, 12.2010. Vol. 4, No. 4, pp. 456-464.

43. 顾⼤庆. 中国建筑学学制问题及其改⾰, 《建筑学报》, 2010/10, 10-13 ⻚

44. 顾⼤庆, 中国建筑教育的历史沿⾰及基本特点, 《中国建筑 60 年(1949–2009): 历史理论研究》,朱剑⻜(编), 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 2009, 192–200 ⻚

45. 顾⼤庆, 建构语⾔的诗情画意——苏州东湖 09 号会所, 《室内设计与装修》 Id+c,no.164, pp. 95-99, 04.2008

46. 顾⼤庆, 中国建筑教育的遗产及 21 世纪的挑战, 《中国建筑教育》, 第 1 期, 2008/1, 19-23 ⻚

47. 顾⼤庆, 挑战与机遇:回归以来⾹港的建筑教育, 《世界建筑》, issue: 208, 10. 2007,

pp. 68-70

48. 顾⼤庆, 作为研究的设计教学及其对我国建筑教育发展的意义, 《时代建筑》, issue: 95,05.2007, pp. 14-19

49. 顾⼤庆. 中国的鲍扎建筑教育之历史沿⾰——移植、本⼟化和抵抗, 《建筑师》 no.126,pp. 5-15., 04.2007

50. 顾⼤庆, 《空间原理》的学术和历史意义,《冯纪忠和⽅塔园》, 赵冰, 北京: 中国建筑⼯业出版社, 2007, 94-96 ⻚

51. 顾⼤庆, 建筑教育专栏前⾔: 关于建筑学研究中的教学研究, 《建筑师》 教育专栏客座编辑, no. 119, pp. 5, 02.2006

52. GU Daqing and BERTIN Vito Daniel, "The Tectonic Studio — Design Studio as a Scholarly Work". Re-imag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Studios, ed. by Mao-Lin Chiu,Taipei, Taiwan: Archidata Co. Ltd, 2006, pp. 126-141

53. 顾⼤庆. 空间, 建构和设计——建构作为⼀种设计的⼯作⽅法, 《建筑师》, no.119, pp.13-21, 02.2006

54. BANIASSAD Essy,顾⼤庆, 以教学为核⼼、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探索——⾹港中⽂⼤学建筑学系建筑教育的发展思路, 《时代建筑》, 07.2001

55. 顾⼤庆, 设计的视知觉基础, 《室内设计与装修》 Id+c, no.97, pp. 40-46, 09.2002

56. 顾⼤庆, 图房、⼯作坊和设计实验室——设计⼯作室制度以及设计教学法的沿⾰, 《建筑师》, no.98, pp. 20-36, 04.2001.

57. 顾⼤庆, 建筑设计教师的学术素质及其发展策略, 《建筑学报》, pp. 27-30, 02.2001

58. 顾⼤庆, 建筑设计教学的学术性及其评价问题, 《建筑师》, no.90, pp. 77-83, 10.1999

59. GU Daqing, "Seeing, Drawing and Thinking: An Integrated and Structured Approach to

the Teaching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in Architecture". Journal of the Desig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Representation 1998, pp.18-26. Tucson, USA, 01.1998

60. 顾⼤庆, 设计基础改⾰的⼼路历程 ,《东南⼤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东南⼤学建筑系成⽴七⼗周年纪念专集》 潘⾕⻄(主编), 北京: 中国建筑⼯业出版社, 1997, 216-219 ⻚

61. BERTIN Vito Daniel; GORER Peter; GU Daqing and WOO Pui Leng, "The Vernacular

Contained". Spazio e Societa, pp.111-112, Rome, Italy: Gangemi Editore, 07.1997

62. 顾⼤庆, ⾹港的另类民间建筑——货柜建筑形式初探, 《建筑师》, no.76, pp. 108-112,06.1997

63. 顾⼤庆, 论我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观念的演变, 《新建筑》, 01.1992

64. 顾⼤庆, 建筑形式⽣成的⽅法学, 《东南⼤学学报》, vol.20, no.5. pp. 42-49, 09.1990

65. 顾⼤庆, 丁沃沃, 单踊, 赵⾠,渲染、构成和设计——东南⼤学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新模式的探讨, 《建筑学报》, 06.1988

66. 顾⼤庆, 设计⽅法论及其对建筑设计教育的影响, 《新建筑》, 01.1986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

展开更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研究生学费及奖助学金政策

学校从2008年开始面向统招硕士、博士实行研究生奖助学金政策。对于在入学考试中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免去学费一半或全部的学业奖学金。此外,统招研究生还可参加优秀奖学金的评定,按照学位层次及评定等级的不同,可享受100元/月至400元/月不等的优秀奖学金。同时学校还设有金诚信奖学金、长江精工钢构奖学金、宝钢奖学金、西飞铝业建筑奖(助)学基金、高科集团·天地源奖学金、海螺奖学金等数十项社会企业奖学金。并设有研究生“三助”、研究生优秀论文奖等。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