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玉伟,博士(后),校聘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防灾减灾方面的研究工作,陕西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城市地下空间分会秘书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理事。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8项、技术服务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ESI热点论文1篇、高被引论文3篇),第一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12项,主/参编行业、地方标准2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2024年度陕西省土木建筑青年科技奖,兼任Tun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Engineering Geology、岩土工程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等期刊审稿人;工程建设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会评专家。
2012.09-2017.12 长安大学, 桥梁与隧道工程,硕博连读
2008.09-2012.07 长安大学,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岩土与隧道工程,本科
2018.03-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校聘教授
2023.06-今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
2018.03-2021.0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后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2308374,列车动荷载扰动作用下饱和软黄土地铁隧道衬砌破坏机理研究,2024.01-2026.12,30万元,在研,主持;
(2) 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重点项目子课题(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深圳)有限公司),19-163-13-ZD-035-006-01,颗粒体堆砌构筑结构体系性能研究2021.01-2021.12,36万元,结题,主持;
(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4M753630,湿陷性黄土地层近接桩基-隧道的互馈致灾机理及御灾设计方法研究,2024.06-2025.12,8万元,在研,主持;
(4)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2023-JC-YB-297,运营列车荷载影响下饱和软黄土地铁隧道衬砌裂损机理与控制方法,2023.01-2024.12,5万元,结题,主持;
(5)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青年项目,2019JQ-762,动荷载及水环境改变条件下黄土地铁隧道受力性状及安全评价研究,2020.01-2021.12,3万元,结题,主持;
(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8M643809XB,基于时空效应的寒区隧道冻胀模型及冻害防治研究,2019.01-2021.12,5万元,结题,主持;
(7) 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青年创新团队项目,24JP099,大厚度饱和黄土地层中地铁隧道衬砌结构损伤机制与韧性评估方法研究,2025.1-2026.12,8万元,在研,主持;
(8) 陕西省公益性地质专项基金资助项目子课题,202406,地下水变化条件下敏感性地层中地铁隧道衬砌裂损机理与防治措施研究,2024.06-2025.06,20.97万元,在研,主持;
(9) 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陕西省土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立项目资助,饱和软塑黄土地层中地铁隧道矿山法施工扰动机理与设计方法,2022-DKY-W03,2023.01-2024.12
(10)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20JK0709,围岩浸水弱化影响下黄土隧道衬砌裂损机理研究,2020.01-2020.12,2万元,在研,主持;
(1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才项目,RC1803,黄土地铁隧道结构受力及压力拱效应研究,2018.03-2019.12,5万元,在研,主持;
(1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才项目,碳质板岩隧道弃渣资源化利用研究,2021-2023,20万元,1608721016,在研,主持;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378004,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拓宽路基增湿变形特性及剩余湿陷量控制标准研究,2014.01-2017.12,结题,参加;
(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008032,湿陷性黄土地区拓宽路基差异沉降控制研究,2011.01-2013.12,结题,参加;
(15)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领域(一般项目),2024SF-YBXM-633,长距离湿陷性黄土明挖隧道衬砌荷载作用机制及变形控制技术研究,2024.1-2025.12,在研,合作单位负责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