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育背景
2009.09—2012.06,西北大学,中国审美文化史博士。
2006.09—2009.06,陕西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
二、工作进修经历
2012.07—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2018.09—2019.06,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访问学者。
2012.11—2016.04,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在职博士后。
主持项目(省部级以上)
1.粟特祆教神祇图像的源流与东传研究,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编号22BSS037,2022年9月—2025年6月,20万。
2.丝绸之路祆教神祇图像传播研究,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6CZS072,2016年6月—2021年8月,20万。已结项,结项成果《琐罗亚斯德教神祇图像志》鉴定等级:良好。
3.北朝隋唐入华粟特人墓葬神异图像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53批面上项目,编号2013M531104,2013年5月—2014年11月,5万。已结项。
4.《彭衙诗集》整理,陕西省“十二五”古籍整理重大项目——《陕西古代文献集成》(初编)子课题,编号SG13001·集055,2013年3月—2014年6月,0.54万。已结项。
一、著作
1.《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的丧葬与宗教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2月。
2.编著:《王彭衙诗》,(明)王讴撰,孙武军点校,贾三强审校,载贾三强主编:《陕西古代文献集成》第七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第445-714页,12.2万字。
3.译注:《粟特壁画:东方艺术的图像史诗》,阿扎帕伊、别列尼茨基、马尔沙克等著,孙武军、史砚忻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8万字,待出版。
二、重要论文及他引次数(他引数据截止2024年)
(一)CSSCI核心库
1.《文本经典、考古图像与田野报告的互证——张小贵〈中古祆教东传及其华化研究〉及其他著作读后》,《西域研究》2024年第2期,第154-164页,CSSCI,独撰。
2.《萨珊浮雕所见阿胡拉·马兹达偶像的起源与观念》,《考古与文物》2020年第3期,第84-94页,CSSCI,独撰。他引2次。
3.《八世纪前古印度人首鸟身紧那罗图像述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0年第1期,第38-46页,CSSCI,独撰。他引12次。
4.《阿胡拉·马兹达象征图像源流辨析》,《西域研究》2015年第2期,第92-112+145+140页,CSSCI,独撰。他引17次。
5.《图像与诗歌互证的胡腾舞审美意蕴》,《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94-99页,CSSCI,独撰。他引12次。
6.《入华粟特文化的审美特征及接受——以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为中心的考察》,《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5期,第116-123页,CSSCI,独撰。他引6次。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4年第2期全文转载。
7.《先秦至晋代古琴之雅辩——以文士与古琴关系为中心》,《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58-63页,CSSCI,第一作者。他引6次。
8.《北朝隋唐入华粟特人死亡观研究——以葬具图像的解读为主》,《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2期,第89-97页,CSSCI,独撰。他引23次。
(二)CSSCI扩展、CSSCI集刊
9.《敦煌壁画迦陵频伽图像的起源与演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年第4期,第50-65页,CSSCI扩展,第一作者。他引26次。
10.《8世纪前古印度人马组合紧那丽、紧那罗图像述考》,《中国美术研究》第39辑,2021年,第76-85页,CSSCI集刊,独撰。他引1次。
11.《贵霜琐罗亚斯德教神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西北民族论丛》第22辑,2021年,第349-365+382页,CSSCI集刊,独撰。他引1次。
12.《书评〈图像的言说:琐罗亚斯德教人格化神像的图像学研究〉》,《唐研究》第26卷,2021年,第595-602页,CSSCI集刊,独撰。
13.《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的新解读——读沈睿文〈中古中国祆教信仰与丧葬〉》,《唐史论丛》第32辑,2021年,第372-381页,CSSCI集刊,独撰。
(三)外文、《中国社会科学报》、教改及其他论文
14.Sun Wujun, “Images of the Riderless Horse as aSymbol of the Deceased in Sino-Sogdian Tombs,” Sino-Platonic Papers, No. 327,2022. 10, pp. 1-55. ISSN: 2157-9679 (print), 2157-9687 (online), www.sino-platonic.org
15.Sun Wujun, Yang Yuhan, “An Overview of the TombImages of the Sino-Sogdians,” in Firdavs Abdukhalikov (ed.), The Cultural Legacy of Uzbekistan,Tashkent: East Star Media, Zamon Press Info, 2021, pp. 438-441.
16.Sun Wujun, “Review of Ge, Chengyong [葛承雍]. Hu Han Zhongguo yu Wailai Wenming 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 [Han and Hu: China in Contact with ForeignCivilizations],” DABIR, No. 8, 2021,pp. 169-172.
17.《入华粟特人墓葬畏兽图像述考》,《装饰》2012年第2期,第94-95页,独撰。他引13次。
18.《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的文化渊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2月27日A05版,独撰。
19.《神祇在胡汉之间:入华粟特人墓葬中的宗教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13日第A06版,独撰。
20.《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功能的探索与实践》,《商洛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第87-91页,第一作者。他引7次。
21.《入华粟特人墓葬所见人首鸟身形象述论》,《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第2辑,2018年,第63-71页,独撰。他引7次。
22.《贵霜琐罗亚斯德教神祇研究史》,《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第3辑,2018年,第206-223页,独撰。他引1次。
23.《伊斯兰化前中亚所见人首鸟身形象述论》,《考古学研究(11)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专号》,2020年,第288-307页,独撰。他引1次。
24.《天界与冥界:汉魏晋南北朝死后世界的想象及图像》,《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86-93页,第一作者,他引2次。
25.《书评“Michael Shenkar, Intangible Spirits and GravenImages: The Iconography of Deities in the Pre-Islamic Iranian World”》,《丝绸之路考古》第4辑,2020年,第225-230页,独撰。
26.《死者的象征——入华粟特人墓葬鞍马图像含义的历史考察》,《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第9辑,2023年,第371-392页,独撰。
27.《〈阿尔达•维拉夫书〉译注》,《欧亚译丛》第10辑,录用待刊,第一作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