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特聘教授,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陕西省能源环境与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863课题)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取得了10余项创新性科技成果,申请专利60项(授权45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共获各类科学技术奖15项,培养研究生20余名。从事工程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二十多年,先后成立了陕西省首个“四主体一联合”校企新型联合研发平台,陕西省能源环境与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工作基地、省级众创空间以及五支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构筑起了公司完善的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方面围绕智能制造、新能源、环境工程和建筑节能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广应用。在军工、兵器、航空航天以及大型中央企业承揽了10多项产业化项目,建立了多个示范工程,为公司创造了数亿元的产值,成为了陕西省委、省政府重点力推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典范。
先后荣获共青团陕西省委“青创先锋•年度人物”、第十五届 “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第十届陕西青年科技奖、陕西省优秀青年科技新星、首届最美三秦科技创新之星、入选首批西安英才计划、工信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等省部级荣誉10余项。
1 | 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 | 科技部863计划 2013.01-2015.12 |
2 | 西气东输二线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科技专项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2010.01-2012.12 |
3 | 中联西北院—西安交大能源环境与建筑节能联合研发 中心(校企共建新型研发平台)建设 |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 2018ZY-CXPT-04 2018.06-2021.06 |
4 | 馆藏遗址文物保护与环境适宜性技术研究创新团队 |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 2016KCT-14 2016.01-2018.12 |
5 | 工业环境振动监测预警及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 IPPRZH18011K 2018.02-2019.12 |
6 | 新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炭化处理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 | 陕西省重点产业创新链2015KTZDSF-02-02 2016.01-2018.12 |
7 | 陕西省能源环境与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创新平台建设陕科计发〔2016〕145号 2016.09-2019.09 |
8 | 陕西省能源环境与建筑节能检验检测平台 | 陕西省创新基地建设 2019PT-09 2019.01-2021.12 |
9 | 热力发电厂智能化超低能耗真空节能系统 | 陕西省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 2019TG-007 2019.01-2020.12 |
10 | 集团公司油气输送管产业发展方向与策略研究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2012.09-2013.12 |
11 | 绿色3D打印在建筑中的个性化服务及应用 | 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品项目 2015.01-2017.12 |
12 | 油田地面集输管网用非金属管现状与规范化应用对策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发展战略与科技基础工作决策支持研究 2011.10-2012.12 |
13 | 集团公司油井管产业发展方向与策略研究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发展战略与科技基础工作决策支持 研究 2009.09-2012.12 |
1 | 典型石油化工装备表面改性技术 | 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9 |
2 | 集团公司油井管产业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2 |
3 | 高含H2S/CO2 气田油套管的腐蚀机理和腐蚀防治技术研究 | 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0 |
4 | 油气田CO2腐蚀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 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8 |
5 | 石油化工关重件表面改性技术及腐蚀性能评价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020 |
6 | 油田地面集输管网用非金属管现状与规范化应用对策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4 |
7 | 油气田双金属复合管应用关键技术 | 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13 |
8 | 遗址文物赋存环境监测调控理论及应用 | 陕西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0 |
9 | 新型热采专用套管研制 | 东营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14 |
10 | 自动喷漆生产线WinCC控制系统 | 西安市经济技术创新成果,2023 |
11 | 钻机关键部件数字化装配线 | 西安市经济技术创新成果,2022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