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技术学院-交叉创新研究院-达良俊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3-10-10 导师主页
达良俊 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未来技术学院-交叉创新研究院
生态学
ljda@xauat.edu.cn
教育背景:
1980年9月1981年2月 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
1981年3月1982年2月 中国政府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
1982年4月1986年3月日本千叶大学理学部生物学科(理学学士生物学);
1986年4月1988年3月日本千叶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理学硕士生态学);
1988年4月1992年3月日本千叶大学大学院自然科学研究(理学博士环境科学);
工作经历:
国内工作经历:
1998年12月1999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教师
1999年5月2004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副教授
2004年12月2014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年4月2014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系主任
2014年3月至今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海外、境外工作经历:
1992年12月1998年4月(日本)亚洲航测株式会社环境部参与
1999年10月2000年1月台湾东华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所客座副教授
2011年2月20日2011年3月11日(日本)兵库大学大学院绿色环境景观管理研究科客座教授
2013年8月1日2013年10月30日(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新领域创成研究科特任教授
2013年12月20日2014年6月19日(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环境修复再生技术研究室高访

社会兼职:
学会兼职:

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林学会城市森林分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林学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生态与自然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市生态文化协会理事

学术兼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生态学组,城市生态学方向)

上海城市生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城市森林生态监测研究联盟学术委员会委员

上海城市困难立地绿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

《LandscapeandEcologicalEngineering》编委

《ECNUScientificReports》(华东师范大学理科学术丛书)编委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

《中国城市林业》编委

社会兼职:

上海市普陀区领军人才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普陀区人大常委会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市普陀区少数民族联合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普陀区侨联理事

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员会城乡建设委员会委员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国内外共发表论文260余篇,参编专著7部,获发明专利3项;
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教职工代表(连续两届),华东师大师德标兵、连续5年毕业班学生心目中最优秀教师等称号。
曾承担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教育部优青教师资助计划、博士点基金等十余项,地方政府委托项目三十多项。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著作:
1、沈福熙,周晓虹,王建平,达良俊(共著)。跨境——新文化地产相关研究。2005,江西人民出版社,pp326.
2、达良俊(共著)。现代城市空间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住宅、生态、治理。现代城市社会研究丛书,2007,上海:上海古迹出版社,pp568。
3、达良俊(共著)。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生态恢复。2007,北京:科学出版社,pp508。
4、LiangJunDa,yongchangSong.TheConstructionofNearNaturalForestsintheUrbanAreasofShanghai.M.M.Carreiroetal.(eds.),Ecology,Planning,andManagementofUrbanForests:InternationalPerspectives.Springer,2008.p420432.
5、达良俊(共著)。21世纪的长江河口初探(陈吉余主编),2009,北京:海洋出版社,pp236。
6、达良俊(共著)。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生态、保育。2013,北京:科学出版社,pp801。
7、LiangJunDa,XueYanGuo.EcosystemRestorationUsingtheNearNaturalMethodinShanghai.In:N.Kanekoetal.ed.SustainableLivingwithEnvironmentalRisks.Tokyo:Springer,2014,p203221.
8、Da,L.J(共著).VegetationStructureandFunctionatSpatialTemporalandConceptualScale,BoxE.O.(eds.)2016,Springer,ChamHeidelbergNewYorkDordrechtLondon.
SCI论文:
1、ShuqingZhao,LiangjunDa,ZhiyaoTang,HejunFang,KunSong,JingyunFang.Ecologicalconsequencesofrapidurbanexpansion:Shanghai,China.FrontiersinEcologyandtheEnvironment.2006,4(7):341–346
2、JingyunFang,ZhihengWang,ShuqingZhao,YongkeLi,ZhiyaoTang,DanYu,LeyiNi,HuanzhangLiu,PingXie,LiangjunDa,ZhongqiangLi,ChengyangZheng.BiodiversityChangesinthelakesoftheCentralYangtze.FrontiersinEcologyandtheEnvironment.2006,4(7):369–377
3、WangDongQi,ChenZhenLou,XuShiYuan,DaLiangJun,BiChunJuan,WangJun.Denitrificationintidalflatsediment,Yangtzeestuary.SCIENCEINCHINASERIESBCHEMISTRY.2007(12),50(6):812820
4、JunyingWang,LiangjunDa*,KunSong,BaiLianLi,.Temporalvariationsofsurfacewaterqualityinurban,suburbanandruralareasduringrapidurbanizationinShanghai,China.EnvironmentalPollution,2008,152:387393.
5、LiangJunDa*,MinMingKang,KunSong,KanKanShang,YongChuanYang,AiMeiXia,YuFengQi.AltitudinalzonationofhumandisturbedvegetationonMt.Tianmu,EasternChina.EcologicalResearch,2009,24(6):12871299.
6、KaixuanZhang,RuiWang,ChenchenShen,LiangjunDa*.TemporalandspatialcharacteristicsoftheurbanheatislandduringrapidurbanizationinShanghai,China.EnvironmentalMonitoringandAssessment,2010,169:101–112.
7、YangTonghui,SongKun,DaLiangjun*,LiXiupeng,WuJianping.TheBiomassandAbovegroundNetPrimaryProductivityofSchimasuperbaCastanopsiscarlesiiForestsinEastChina.SCIENCECHINALifeSciences,2010,53(7):811821.
8、SongKun,YuQian,ShangKanKan,YangTongHui,DaLiangJun*.ThespatiotemporalpatternofhistoricaldisturbancesofanevergreenbroadleavedforestinEastChina:Adendroecologicalanalysis.PlantEcology,2011,212(8):13131325。
9、LongQian,JunyingWang,DaLiangjun*.AssessingTheSpatialTemporalVariationsofHeavyMetalsinFarmlandSoilofShanghai,China.FreseniusEnvironmentalBulletin.2013,22(3a):928938。
10、YuandongHu,LiangjunDa*.Insightsintotheselectivebindingandtoxicmechanismofmicrocystintocatalase.SpectrochimicaActaPartA:MolecularandBiomolecularSpectroscopy,2014,121:230–237.
11、YiZhao,MizukiTomita,KeitarouHara,MichiroFujihara,YongChuanYang,LiangJunDa.Effectsoftopographyonstatusandchangesinlandcoverpatterns,ChongqingCity,China.LandscapeandEcologicalEngineering,2014,Vol.10(1):125135
12、YongchuanYang,MichiroFujihara,BaizhanLi,XingzhongYuan,KeitarouHara,LiangjunDa,MizukiTomita,YiZhao.StructureanddiversityofremnantnaturalevergreenbroadleavedforestsatthreesitesaffectedbyurbanizationinChongqingmetropolis,SouthwestChina.LandscapeandEcologicalEngineering.2014,Volume10,Issue1,pp137149
13、MichiroFujihara,KeitarouHara,LiangjunDa,YongchuanYang,XiangkunQin,NoritoshiKamagata,YiZhao.LandscapeandstandstructuresinahillyagriculturalareainFenghuaCity,ZhejiangProvince,China:impactoffuelwoodcollection,LandscapeandEcologicalEngneering,2014,Volume10,Issue1,pp151161
14、KanKanShang,QiPingZhang,LiangJunDa*,KeitarouHara,YongChuanYang,MichiroFujihara,MizukiTomita&YiZhao.EffectsofNaturalandArtificialDisturbanceonLandscapeandForestStructureinTiantongNationalForestPark,EastChina。LandscapeandEcologicalEngineering,2014(1),Volume10,Issue1,pp163172
15、TiYuanXia,JunyingWang,KunSong,LiangjunDa*.VariationsinAirQualityduringRapidUrbanizationinShanghai,China.LandscapeandEcologicalEngineering,2014,Volume10,Issue1,pp181190
16、KeitarouHara,LiangJunDa,MichiroFujihara&MizukiTomita.Landscapechang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intheYangtzeRiverBasin,China.LandscapeandEcologicalEngineering,2014,Vol.10(1):123124
17、XiaoshuangChen,WeiboWang,HongLiang,XiaoliLiu,DaLiangjun*.DynamicsofruderalspeciesdiversityundertherapidurbanizationoverthepasthalfcenturyinHarbin,NortheastChina.UrbanEcosystems,2014,Vol.19(2):455472.
18、PingGe,LiangjunDa*,WeiboWangandXiaoniuXu.Seasonaldynamicsofdissolvedorganiccarbon,nitrogenandothernutrientsinsoilofPinusmassonianastandsafterpinewiltdiseasedisturbance.JournalofSoilScienceandPlantNutrition,2014,14(1):7587
19、KunSong*,TakashiS.KohyamaandLiangJunDa.Transitionpatternsacrossanevergreendeciduousbroadleavedforestecotone:theeffectoftopographies.JournalofVegetationScience,2014,25:12571266
20、HongLiang,XiaoshuangChen,JunguangYin,LiangjunDa*.Thespatialtemporalpatternandinfluencingfactorsofnegativeairionsinurbanforests,Shanghai.JournalofForestryResearch,2014,25(4):847856.
21、ZhihuiTIAN,KunSONG,LiangjunDA*.Distributionpatternsandtraitsofweedcommunitiesalonganurban–ruralgradientunderrapidurbanizationinShanghai,China.WeedBiologyandManagement,2015,15:2741
22、XueYanGUO,WeiLiLI,LiangJunDa*.NearNaturalSilviculture:SustainableApproachforUrbanRenaturalization?AssessmentBasedon10YearsRecoveringDynamicsandEcoBenefitsinShanghai.JournalofUrbanPlanningandDevelopment,2015,141(3):A50150018.
23、XiaoDongYang,EnRongYan,ScottX.Chang,LiangJunDa,XiHuaWang.TreearchitecturevarieswithforestsuccessioninevergreenbroadleavedforestsinEasternChina.Trees,2015,29(1):4357
24、KunZhao,KunSong,YangdongPan,LizhuWang,LiangjunDa*,QuanxiWang*.Metacommunitystructureofzooplanktoninrivernetworks:Rolesofenvironmentalandspatialfactors.EcologicalIndicators,2017,73:96–104.
25、XuJL,JingBB,ZhangKX,CuiYC,MalkinsonD,KopelD,SongK*,DaLJ*.HeavymetalcontaminationofsoilandtreeringinurbanforestaroundhighwayinShanghai,China.HumanandEcologicalRiskAssessment.2017,23(7):17451762
26、SongK,CuiYC,ZhangXJ,XuJL,XuKQ,DaLJ.Enhancedeffectsofbioticinteractionsonpredictingmultispeciesspatialdistributionofsubmergedmacrophytesaftereutrophication.EcologyandEvolution,2017,7:7719–7728
27、PanYJ,ZhangXJ,SongK*,DaLJ*.Applyingtraitbasedmethodtoinvestig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macrophytecommunitiesandenvironmentalconditionsinaeutrophicfreshwaterlake,China,AquaticBotany,2017,142:1624
28、CuiYC,SongK*,GuoXY,vanBodegomPM,PanYJ,TianZH,ChenXS,WangJ,DaLJ*.Phylogeneticandfunctionalstructuresofplantcommunitiesalongaspatiotemporalurbanizationgradienteffectsofcolonizationandextinction.JournalofVegetationScience,2019,30:341–351.
29、ZhangLJ,WangZ,DaLJ*.Spatialcharacteristicsofurbangreenspaceacasestudyofshanghai,China.Appliedecologyandenvironmentalresearch,2019,17(2):17991815.
30、MingliZhang,KunSong,*LiangjunDa*.TheDiversityDistributionPatternofRuderalCommunityundertheRapidUrbanizationinHangzhou,EastChina.Diversity,2020,12:11634

其他外文论文或国外刊物:
1、達良俊、大沢雅彦。都市景観域における放棄アカマツ植林の二次遷移とアカマツの一斉枯死による影響。日本生態学会誌,1992,42(1):8193.
DaLiangjun,M.Ohsawa.AbandonedPineplantationSuccessionandtheInfluenceofPineMassdiebackintheUrbanLandscapeofChiba,CentralJapan.JapaneseJournalofEcology,1992,42(1):8193(JapanesewithEnglishsynopsis)
2、S.Suzuki,Y.Nakamura,K.Kawano,WangXihua,DaLiangjun.APhytosociologicalStudyontheDeciduousOakForestsinEasternChina.ECOHABITAT:JISEResearch,2003,Vol.10(1):85103.
3、Da,Liangjun.ConstructionofNearnatureForestsasEcologicalRestorationofUrbanEcosysteminShanghai.ChineseForestryScienceAndTechnology,2004(3):6064
4、Da,LiangJun,Song,YongChang。TheconstructionofnearnaturalforestsintheurbanareasofShanghai。InternationalSymposiumonUrbanForestryandEcoCities,pp420432,2008.(ISTP收录)
5、DALiangjun*,GuoXueyan.ThedynamicsofthefirstnearnaturalforestinPudongofShanghaiforrencent10years.LandscapePlanningandHorticulture,2011,13:18.
6、YuandongHu,YanWu,LiangjunDa*.StudyoncityhydrologyecosystemsysteminfluencesufferedfromtheUrbanization.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2012,Vols.468471:26952698(EI)
7、达良俊,陈晓双.快速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上海城市生态学研究。天地人(日本综合环境研究所),2014,No.23:57(ChinesewithEnglishandJapaneseSummary)。
8、许俊丽,达良俊*。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天地人(日本综合环境研究所),2015,No.27:68(ChinesewithEnglishandJapaneseSummary)。
国内论文(核心刊物)
第一或通讯作者:
1、达良俊*,陈鸣.凤眼莲不同部位的重金属含量及其根系的吸附作用.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1):765767
2、达良俊*,许东新.上海城市“近自然森林”建设的尝试.中国城市林业,2003,1(2):1316
3、达良俊*,杨永川,宋永昌.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主要组成种的种群结构及更新类型.植物生态学报,2004,28(3):376-384.
4、达良俊*,杨永川,陈燕萍.上海大金山岛的自然植物群落多样性.中国城市林业,2004,2(3):2225
5、达良俊*,李丽娜,李万莲,陈鸣.城市生态敏感区定义、类型与应用实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2):97-103
6、达良俊*,杨同辉,宋永昌.上海城市生态分区与城市森林布局研究.林业科学,2004,40(4):84-88
7、达良俊*,陈克霞,辛雅芬.上海城市森林生态廊道的规模.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2(4):16-18
8、达良俊*,杨永川,陈鸣.生态型绿化法在上海城市“近自然”群落建设中的应用.中国园林,2004,20(99):3840
9、达良俊*,颜京松.城市近自然型水系恢复与人工水景建设探讨.现代城市研究,2005:915
10、达良俊*,李琳等.上海市安亭新镇人工水体近自然型水景建设途径与技术.现代城市研究,2005:1620
11、达良俊*,王雪莹,汪军英.“省地宜居型”住宅——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优选模式。城市问题,2006,2:2730
12、达良俊*,田志慧,王晨曦,王娟.从生态学角度对生物入侵的思考.自然杂志,2007,2(3):152158
13、达良俊*,王晨曦,田志慧,秦祥堃,宋坤,李艳艳。上海佘山地区发现外来入侵物种三裂叶豚草(AmbrosiatrifidaL.)群落的新分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740
14、达良俊。城市生态系统近自然型恢复的理论与实践。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2):169
15、达良俊*,宋坤。浙江天童受损常绿阔叶林实验生态学研究(1):生态恢复实验与长期定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11。
16、达良俊*,方和俊,李艳艳。上海中心城区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诊断和协调性评价。中国园林,2008,24(147):8790
17、达良俊*,田志慧,陈晓双。生态城市发展与建设模式。现代城市研究,2009,7:1117
18、达良俊*,李艳艳,章君果,王娟。关于上海城市“地标性”植物群落建设的思考。城市问题,2009,169(8):3739.
19、达良俊*,田志慧,陈晓双。生态城市发展与建设模式。区域与城市经济,2009,11:5359
20、达良俊*,余倩,蔡北溟。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理念及关键技术。中国城市林业,2010,8(3):1114
21、达良俊*,杨珏,霍晓丽。城市化进程中的上海植被的多样性、空间格局、动态响应(Ⅶ):上海浦东近自然森林十年间的动态变化及模式优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523
22、达良俊。生态型宜居城市离我们有多远。新华文摘,2013,5:114116(摘自2012年12月15日《解放日报》)
23、达良俊*,郭雪艳。生态宜居与城市近自然森林——基于生态哲学思想的城市生命地标建构。中国城市林业,2017,15(4):15
(达良俊*,郭雪艳,上海城市生态建设“四化”内涵的生态学释义,园林,2019,第1期:813)
1、杨永川,达良俊*.上海大金山岛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武汉植物学研究,2002,20(6):433437
2、杨永川,达良俊*,季昉.上海江湾机场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上海环境科学,2003,22(9):615618
3、杨永川,达良俊*,陈克霞.上海之肾-江湾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国城市林业,2003,1(2):1720
4、夏爱梅,达良俊*,朱虹霞,赵明水.天目山柳杉群落的结构及更新机制.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2(1):4450.
5、董巍,孙铭,刘昕,王祥荣,达良俊*.上海浦东生态林营造过程初探.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6)10201023
6、陈克霞,吕晨,达良俊*.城市森林建设中存在问题剖析及建议.中国城市林业,2004,2(4):48-51
7、陈伟峰,达良俊*,陈克霞,方和俊.“宫胁生态造林法”在上海外环环城绿带建设中的应用.中国城市林业,2004,2(5):48-51
8、杨永川,达良俊*。上海乡土树种及其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应用.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3):286-290.
9、杨同辉,达良俊*,宋永昌,杨永川,王良衍.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生物量研究(Ⅰ)群落结构及主要组成树种生物量特征.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4):363-369.
10、杨永川,达良俊*,由文辉。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微地形与植被结构的关系。生态学报,2005,25(11)2830-2840
11、刘娜娜,达良俊*.城市住区水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现代城市研究,2005(4):3640
12、王雪莹,辛雅芬,宋坤,达良俊*.城市高架桥荫光照特性与绿化的合理布局。生态学杂志,2006,25(8):938943
13、刘娜娜,李琳,达良俊*。城市住区水景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及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7583
14、李琳,刘娜娜,达良俊*。鸢尾和菖蒲不同器官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积累效应。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12):901903
15、方和俊、达良俊、王晨曦。上海又一天然次生林保护区——佘山。中国城市林业,2006,4(1):5356
16、钱江勤,达良俊*,薛松,李勇。上海宝钢生态园林植物群落类型及丰富度。中国城市林业,2007,5(1):2527
17、汪军英,达良俊*,由文辉。城镇生态敏感区的划分及建设途径——以上海市航头镇为例。城市问题,2007,1:5255
18、宋坤、达良俊*、杨同辉、杨徐烽。栲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及其生长特征。应用生态学报,2007,18(2):254260
19、汪军英达良俊*宋坤。上海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地表水质的空间与年际变迁,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7,43:125134
20、杨同辉、达良俊*、李修鹏。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生物量研究(Ⅱ)群落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24(4):389395。
21、宋坤,杨徐峰,康敏明,达良俊*。浙江天童受损常绿阔叶林实验生态学研究(Ⅱ):主要常绿树种的生长格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224。
22、商侃侃,陈波,达良俊*。浙江天童受损常绿阔叶林实验生态学研究(Ⅲ):从热值角度分析常绿阔叶林常见种的适应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2530。
23、王晨曦,王娟,李艳艳,达良俊*。城市化进程中的上海植被的多样性、空间格局、动态响应(Ⅰ):上海佘山地区残存自然植被种子植物区系及其50年的动态变化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3139。
24、杨永川,王娟,达良俊*。城市化进程中的上海植被的多样性、空间格局、动态响应(Ⅱ):城市废弃地上海江湾机场的植物组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048。
25、田志慧,陈克霞,达良俊*,古红梅。城市化进程中的上海植被的多样性、空间格局、动态响应(Ⅲ):高度城市化影响下上海中心城区杂草区系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957。
26、黄焰城,章君果,沈沉沉,徐伟,夏体渊,达良俊*,周娜。宁波镇海区生态隔离林带净化大气的生态效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10。
27、彭鹓,尹俊光,章君果,达良俊*。城市近自然森林生态效益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6374。
28、李丽娜,达良俊,由文辉。城市脆弱性驱动因子分析。城市问题,2009,172:1821
29、李艳艳,商侃侃,达良俊*,王娟,戚裕锋。城市化进程中的上海植被的多样性、空间格局、动态响应(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与生态协调性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111。
30、王娟、达良俊*、李艳艳、商侃侃。城市化进程中的上海植被的多样性、空间格局、动态响应(Ⅴ):管护放弃后城市水杉林林下植被自然演替格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1、田志慧,陈晓双,达良俊*.上海两种新记录植物.西北植物学报,2010,30(3):06240625.
32、宋垚彬、张奇平、达良俊*。浙江天童受损常绿阔叶林实验生态学研究(Ⅳ):土壤种子库在受损常绿阔叶林恢复初期中的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9;56。
33、戚裕峰、杨徐烽、张奇平、宋坤、康敏明、达良俊*。浙江天童受损常绿阔叶林实验生态学研究(V):不同干扰下植被恢复初期主要树种五年的恢复和更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025。
34、康敏明、张奇平、杜璟、沈沉沉、达良俊*。浙江天童受损常绿阔叶林实验生态学研究(Ⅵ):不同干扰下植被恢复初期主要优势种叶性状及其生态适应。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638。
35、李静文,施文,余丽凡,罗虹,达良俊*,沈昆根。丽娃河受损退化生态系统的近自然恢复工程及效果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3543,66.
36、夏体渊、达良俊*、年耀萍、章君果。滇池流域蔬菜地土壤氮素分布与转移特征.生态环境学报,2010,19(7):16281635
37、李愈哲、尹昕、魏维、杨恩毅、张懿、田志慧、达良俊*。乡土植物芦苇对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抑制作用。生态学报,2010,30(24):68816891
38、张凯旋,王瑞,达良俊*.上海苏州河滨水区更新规划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10,1:4046.
39、胡远东,达良俊*,许大为,缪丹,丁晨旸,祝宁。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大庆城市湖泊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变化。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1):7578.
40、施文,刘利华,达良俊*。上海淀山湖水生高等植物现状及其近30年变化。湖泊科学。2011,23(3):417423。
41、李愈哲,樊江文,尹昕,杨恩毅,魏维,田志慧,达良俊*。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与乡土植物芦苇间相互化感作用及其对入侵群落的影响分析。应用生态学报,2011,22(05):13731380
42、商侃侃、王婕、余倩、赵明水、达良俊*。天目山第三纪孑遗植物缺萼枫香的群落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220。
43、胡远东、达良俊*、许大为、缪丹、马琳、祝宁。基于RS和GIS的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9):15。
44、张凯旋,车生泉,马少初,王瑞,达良俊*。城市化进程中的上海植被的多样性、空间格局、动态响应(Ⅵ):上海外环林带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结构优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14,74.
45、田志慧,蔡北溟,达良俊*。城市化进程中的上海植被的多样性、空间格局、动态响应(Ⅸ):上海乡土陆生自然草本植物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前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2434.
46、王婕,张净,达良俊*。上海乡土水生植物资源及其在水生态恢复与水景观建设中的应用潜力。水生生物学报,2011,35(5):841850。
47、年耀萍,夏体渊,章君果,达良俊*。养分管理对油麦菜氮磷养分利用率及硝酸盐累积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4756。
48、余丽凡、施渺筱、达良俊*、严晓、尹俊光。上海公园绿地景观水体透明度影响因子研究。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12119.
49、沈沉沉、尹俊光、张净、黄焰城、达良俊*。宁波市镇海区生态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20130.
50、隆茜、周菊珍、孟颉、达良俊*。城市道路绿化带不同植物叶片附尘对大气污染的磁学响应。环境科学。2012,33(12):41884193。

51、胡远东、吴妍、魏欣瑶、惠洪宽、达良俊*。大庆市主要湖泊夏季藻类植物多样性及水质评价。
a)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40(4):6467,74.
52、蔡北溟,陈晓双,达良俊*,王瑞。上海市环城绿带建成初期林下自然草本植物多样性格局及其成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1320.
53、刘利华,郭雪艳,达良俊*,李静文。不同富营养化水平对挺水植物生长及氮磷吸收能力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3945,72.
54、张凯旋、凌涣然、达良俊*。上海环城林带植物群落景观美学评价。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25(1):710.
55、任巧、郭雪艳、蔡北溟、达良俊*。宝钢厂区植被碳储量及其固碳效益评价。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25(3):69.
56、商侃侃,达良俊*。孑遗落叶阔叶树种微地形空间分异格局及共存机制研究概述。生态学杂志,2013,32(7):19121919。
57、商侃侃、陈波、达良俊*。浙江天目山孑遗落叶阔叶林群落分异格局及其地形解释。生态环境学报,2013,22(2):213221。
58、胡远东,宋利芳,王擎宇,达良俊*。大庆市土壤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及污染源分析。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4:2932
59、郭雪艳,蔡婷,段秀文,韩玉洁,黄丹,达良俊*。上海主要经果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布格局。生态学杂志,2013,32(11):28812885
60、57、陈晓双,田志慧,达良俊*,由文辉。付疃河入海口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分区与保护。人民长江,2013,44:135138。
61、58、涂克环、施文、古旭、达良俊*。淀山湖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分布及其性状研究。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3,22(6):895902
62、刘小丽,陈晓双,王伟波,达良俊*。城乡梯度上哈尔滨城市杂草分布格局及生境型生态种组划分。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326(3):2225.
63、胡远东,管晓淑,王擎宇,达良俊*。大庆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与污染特征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3:4851。
64、赖泓宇,孙文,达良俊*。垃圾填埋气对植物生长影响初探。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3,26(2):3337.
65、范昕婷、郭雪艳、方艳辉、达良俊*。上海市环城绿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3,26(5):15
66、葛萍,王伟波,朱晓林,达良俊*。鹞落坪4种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活性碳、氮特征比较。中国农学通报,2014,30(4):2328
67、陈晓双,梁红,宋坤,达良俊*。哈尔滨中心城区杂草物种多样性及其在异质生境中的分布特征。生态学杂志,2014,33(4):946952。
68、涂克环,古旭,张凯旋,杨晓东,达良俊*。上海市免费公园中老年游客行为及满意度特征调查。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4,27(1):3437.
69、方燕辉,郭雪艳,范欣婷,达良俊*。不同水生植物配置模式对垃圾渗滤液尾水的净化效果。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17124.
70、梁红、陈晓双、达良俊*。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动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研究。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4,27(1):711.
71、陈晓双,梁红,宋坤,达良俊*。哈尔滨城区杂草群落多样性及其分类体系。应用生态学报。2014,25(8):22212228.
72、李伟立,余倩,郭雪艳,达良俊*。皖南次生马尾松林自然演替进程中的群落动态。生态学杂志,2014,33(8):19972004
73、葛萍,王伟波,许俊丽,崔易翀,达良俊*。安徽岳西头陀镇毛竹林生产力与土壤养分特征比较。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2):6366.
74、王伟波、葛萍、达良俊*、朱云峰、王翠萍。大别山低海拔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生物学特性。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4):5156.
75、古旭,郭雪艳,杨晓东,张庭华,朱虹霞,达良俊*。上海市免费公园职能提升与多元化服务管理途径。生态科学,2014,33(3):580585.
76、葛萍,蔡婷,达良俊*,崔易翀,王跃宏,余方德。不同恢复时期马尾松次生林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演变。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2):2227
77、夏晨诚,杨同辉,曹菁,赵琦,林波,达良俊*。浙江天童灌木层树种个体生物量分配及模拟。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41(6):945949;
78、曹菁、杨同辉、章建红、夏晨诚、蒋笑丽、达良俊*。浙江天童冬青属植物的种群结构及更新类型。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5,32(1):7683。
79、段秀文、蔡北溟、陈晓双崔易翀、达良俊*。城乡梯度上一年生杂草叶片氮磷含量的变化及其土壤氮磷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33140.
80、张凯旋,商侃侃,达良俊∗。上海环城林带不同植物群落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9(3):7177.
81、荆贝贝,张希金,李晓旭,涂克环,达良俊*。宁波余姚市防护林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4):8186.
82、刘娜娜,张希金,达良俊*。间伐对人工水源涵养林碳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的影响。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5):2936
83、张红,张姝萌,达良俊*.上海延长开放公园游客需求与管理对策分析.中国园林,2017,33(5):9195
84、刘娜娜,寿丹艺,达良俊*.上海公园绿地鸟类多样性的城市化梯度格局及类群划分.生态学杂志,2018,37(12):36763684.
85、刘娜娜,郭雪艳,崔易翀,达良俊*.上海城市公园夜间延长开放需求特征与管理对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155163。
86、张希金,宋坤*,蒲发光,高志文,倪田品,褚兴行,王泽英,商侃侃,达良俊*。安徽大别山木本植物幼树小枝薄壁组织组成特征初探。植物生态学报,2019,43(3):238–244
(其他,非第一及通讯作者37篇,科普论文等20余篇略)

专利
1、“植物水上生长装置”(发明专利,专利号:ZL02145373.X;国际专利主分类号:A01G31/02)
2、“植物水上生长支撑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02279841.2)
3、“一种构建亚热带城市景观型公路噪声隔离林的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910048763.2)
4、“一种硬质化人工景观水体水生植物的种植方法”(发明专利;ZL201110106800.8)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

展开更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研究生学费及奖助学金政策

学校从2008年开始面向统招硕士、博士实行研究生奖助学金政策。对于在入学考试中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免去学费一半或全部的学业奖学金。此外,统招研究生还可参加优秀奖学金的评定,按照学位层次及评定等级的不同,可享受100元/月至400元/月不等的优秀奖学金。同时学校还设有金诚信奖学金、长江精工钢构奖学金、宝钢奖学金、西飞铝业建筑奖(助)学基金、高科集团·天地源奖学金、海螺奖学金等数十项社会企业奖学金。并设有研究生“三助”、研究生优秀论文奖等。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