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院-黄安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5-06-05 导师主页
黄安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
土地利用与空间治理,3S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hhanner@163.com

黄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城市规划博士后,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博士。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委会委员、城市规划学会会员。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空间治理,包括:土地利用多功能、国土空间治理、城市更新治理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三秦”英才引进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6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20余项。发表中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SCI、SCI论文20余篇。主/参编专著、教材6部。Land use policy、Environmental ImpactAssessment Review、Habita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Ecological Indicators、Applied Geography、中国土地科学、经济地理等20余本国内外期刊审稿人。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5项。

[1]    2023-2025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县域‘三生’空间冲突风险评估与优化研究”(42201272),主持,在研。

[2]     2023-2028年 陕西省“三秦英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土地利用功能视角下城市存量低效空间识别与优化提升,主持,在研。

[3]     2025-2026年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软科学项目:治理视角下城市存量低效用地演化机制研究(2025KG-YBXM-036),主持,在研。

[4]    2022-2023年 北京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北京城乡土地利用优化的理论、规划方法和技术体系研究(JJWZYJH01201910003010)”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土地利用与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开放课题“北京租赁住房复杂系统建模与模拟研究”,主持,结题。

[5]    2023-2025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年人才科研启动项目“中西部地区大都市住房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主持,在研。


参与项目20项:国家级4项,省部级5项,其他11项

[1]     2022-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军民融合重点科研项目及软科学研究项目“呼包鄂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研究” (JMRKX202205),骨干成员,5万。

[2]    2020-2022年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系统开发”,“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测算平台研发及规划应用”(2018YFD1100105),741万。

[3]    2020-2022年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土地发展权配置与流转政策工具研究”(20&ZD107),80万。

[4]    2020-2022年 北京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北京城乡土地利用与住房发展的理论和规划方法体系研究”(JJWZYJH01201910003010),2000万。

[5]    2019-2020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冀北山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演化机理与优化调控研究”(41971238),58万。

[6]    2016-2019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多元数据融合的冀北贫困带土地利用多功能演变研究”(41571087),79万。

[7]    2019-2020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生态安全视角下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冲突内在机理与调控机制研究”(19YJCH144)。

[8]    2019-2020年 山东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基于生态安全视角的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演变过程及机制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ZR2019QD006)。

[9]    2015-2018年 自然资源部专项研究项目“耕地质量等别在耕地资源资产核算中的应用研究”。

[10]  2019-2020年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乌兰夫故居红色旅游区村庄规划” 。

[11]  2018-2019年 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达尔汗大草原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 。

[12]  2018-2019年 内蒙古准格尔旗“准格尔召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 。

[13]  2017-2018年 河北省曲周县自然资源局“曲周县耕地质量等别更新” 。

[14]  2016-2017年 包头市城市规划专项课题“工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

[15]  2016年 甘肃省山丹、礼县“征地统一年产值补偿标准调整更新课题研究” 。

[16]  2016年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外协项目“土地资产核算监管方法及应用研究” 。

[17]  2015-2016年 大同市国土资源厅“大同市‘三生’空间协调与优化子课题:大同市生态空间评价与协调”。

[18]  2015年 延安市宜川县国土资源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项目” 。

[19]  2014年-2015 西安地图出版社“中国竖版地图设计与制作” 。

[20]  2011-2012年 中科院山地所外协项目“堰塞湖灾害风险评价子课题:人口、GDP、交通空间化” 。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论文

[1]     Huang An, Wang Yan, Xiang Ying, et al.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spatial conflicts risk: A case study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 based o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framework[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24,154:103218. (SSCI一区Top)

[2]     Huang An, Tian Li, Li Yongfu, et al. Regional complex system simulation optimization through linking governance and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A case study of water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the SDES model [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23,104:107356. (SSCI一区Top)

[3]     Huang An, Xu Yueqing, Liu Chao, et al. Simulated town expansion under ecological constraints: A case study in Zhangbei County, Hebei Province, China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9,91:1-12. (SSCI一区Top)

[4]     Huang An, Xu Yueqing, Sun Piling, et al.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s and its impact on ecosystem services in ecologically fragile zone: A case study of Zhangjiakou City, Hebei Province, China [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9,104: 604-614. (SCI一区Top)

[5]     Huang An, Xu Yueqing, Zhang Yibin, et al. A spatial equilibrium evaluation of primary education services based on living circle models: A case study within the City of Zhangjiakou, Hebei Province, China[J]. Land. 2022(11): 1994.(SSCI二区)

[6]     Huang An, Tian Li, Li Qing, et al. Land-use planning serves as a critical tool for improving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 review of evaluatio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3, 20: 2370. (SSCI三区)

[7]     Wang Yan, Huang An*, Wang Feier, et al. Land Use Functions Serve as a Critical Tool for Advancing the Settlements Quality Assessment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Guizhou Province[J]. Land, 2025,14(3):462.

[8]     Fu Chun, Tu Xiaoqiang, Huang An*.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in a Central Urban Area Based on POI Data: A Case Study for Wuhan,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21,13(14):7691. (SCI三区, 通讯)·

[9]     黄安, 王燕, 郭斌*, 等. 土地利用多功能视角下城市存量低效空间识别与治理优化--以西安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已录用) (CSSCI、CSCD)

[10]  黄安, 王燕, 向莹, 等.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城镇空间演化治理机制研究——以呼包鄂城市群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5,44(02):100-107. (CSSCI、CSCD)

[11]  黄安, 许月卿, 王燕, 等. “三生”空间冲突风险研究的逻辑主线:机制、评估与优化路径[J]. 经济地理, 2024,44(11):173-183. (CSSCI、CSCD)

[12]  黄安, 王燕, 田莉, 等. 土地利用系统碳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机制、模拟与优化[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39(10):2450-2470. (CSSCI、CSCD)

[13]  黄安, 田莉, 于江浩, 等. 治理视角下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 2021, 37(13):232-241. (EI、CSCD)

[14]  黄安,许月卿,刘超,等.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县域乡村生活空间宜居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8,34(08):252-261. (EI、CSCD)

[15]  黄安, 许月卿, 卢龙辉, 等.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503-518. (CSSCI、CSCD)

[16]  黄安,许月卿,刘超, 等.基于可达性的医疗服务功能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服务强度研究——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8,38(03):61-71. (CSSCI、CSCD)

[17]  黄安, 许月卿, 孙丕苓, 等. 基于多源数据人口分布空间化研究——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J]. 资源科学, 2017,39(11):2186-2196. (CSSCI、CSCD)

[18]  黄安,许月卿,郝晋珉, 等.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土地科学, 2017,31(04):88-97. (CSSCI、CSCD)

[19]  黄安, 田莉. 后疫情时代规划议题与规划应对的国际国内进展[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35(05):7-17.(CSCD, IF=2.02)

[20]  黄安, 杨联安, 杜挺, 等. 基于多元成土因素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分析[J]. 干旱区地理, 2015,38(05):994-1003. (CSCD,IF=2.137)

[21]  黄安, 杨联安, 杜挺, 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土壤养分综合评价[J]. 干旱区研究, 2014,31(5):819-825. (CSCD,IF=1.504)

[22]  黄安, 杨联安, 杜挺, 等. 基于不同协变量Co-kriging土壤养分空间预测精度研究——以陕西省蓝田县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 2014, 24(04):133-137. (CSCD)

[23]  黄安, 谢贤健, 周贵尧, 等. 内江市微地形条件影响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分形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2012, 22(06):77-81. (CSCD,IF=1.522)

[24]  黄安, 王旭红, 杨联安, 等. 基于乡镇尺度Landsat8 OLI影像融合算法适应性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46(04):600-606. (中文核心)

[25]  Tu Xiaoqiang, Fu Chun, Huang An, et al. DBSCAN Spatial Clustering Analysis of Urban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Based on POI Data: A Case Study of Central Urban Wuha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19(9):5153. (SSCI, JCR分区Q1, IF= 3.789)

[26]  Duan Yaming, Wang Hui, Huang An,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rural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llagers’ behavior – A case study of Ertai Town, Zhangjiakou City[J]. Land Use Policy, 2021,106:105457. (SSCI, JCR分区Q1,Top10%, 2019IF= 5.398)

[27]  Ji Zhengxin, Xu Yueqing, Sun Mingxuan, Liu Chao, Lu Longhui, Huang An, et al.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rural settlements based on typical transects: A case study of Zhangjiakou City, China[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22,123:102545.

[28]  Lu Longhui, Xu Yueqing, Huang An, et al. Influences of Topographic Factors on Outcomes of Forest Programs and Policies in a Mountain Region of China: A Case Study[J].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20,40(1):48-60.(SCI, JCR分区Q4, 2020 IF=2.075)

[29]  Lu Longhui, Huang An, Xu Yueqing, et al. The Influences of Livelihood and Land Use on the Variation of Forest Transition in a Typical Mountainous Area of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20,12(22):9359. (SCI, JCR分区Q2, 2019IF=3.251)

[30]  Liu Chao, Xu Yueqing, Huang An, et al. Spatial identification of land use multi-functionality at grid scale in farming-pastoral area: A case study of Zhangjiakou City, China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8, 76:48-61. (SSCI, JCR分区Q1, Top10%, 5年IF= 6.004)

[31]  Liu Chao, Xu Yueqing, Sun Piling, Huang An, et al.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driving forces toward mutual conversion in Zhangjiakou City, a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in Northern China [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17, 189(505):1-20. (SCI, JCR分区Q3, 2019IF=1.959)

[32]  田莉,黄安,李永浮. 治理维度下城市复杂性系统研究的优化与实践应用[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3): 125-137.(CSSCI)

[33]  段亚明,许月卿,黄安,卢龙辉,冀正欣.“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1,26(02):113-124.(CSCD)

[34]  冀正欣, 刘超, 许月卿, 黄安,等. 基于土地利用功能测度的“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调控[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36(18):222-231. (EI、CSCD)

[35]  冀正欣,许月卿,卢龙辉,段亚明,李瑶瑶,黄安.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21,35(06):95-104.(CSSCI)

[36]  冀正欣 ,许月卿 ,黄安 ,卢龙辉 ,段亚明 .冀北山区“三生”空间识别与演化特征分析——以张家口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8(01):123-134.

[37]  张益宾,黄安,史云杨,等.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时空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1-15. (EI、CSCD)

[38]  张益宾,郝晋珉,黄安,等. 感知要素与遥感数据结合的乡村景观分类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35(16): 297-308. (EI、CSCD,IF=3.147)

[39]  张立新,宋洋,朱道林,黄安.长江经济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空间非均衡性及影响因素[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39(06):154-159.

[40]  卢龙辉,许月卿,黄安,等. 森林转型”研究进展与展望[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6(02): 373-384. ( EI、CSCD)

[41]  卢龙辉,陈福军,许月卿,黄安,黄玲.京津冀“生态系统服务转型”及其空间格局[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03):532-545.

[42]  王惠, 许月卿, 刘超, 黄安, 等.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生境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5(03):509-518. (EI、CSCD)

[43]  孙丕苓,许月卿,刘庆果,刘超,黄安.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县域尺度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J].农业工程学报,2017,33(15):283-292. (EI、CSCD)

[44]  刘超,许月卿,刘焱序,孙丕苓,黄安,周建.基于系统论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分类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4(01):181-188. (EI、CSCD)

[45]  刘超,霍永伟,许月卿,黄安,等.生态退耕前后张家口市耕地变化及影响因素识别[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0):1806-1820. (CSSCI、CSCD)

[46]  杜挺, 谢贤健, 梁海艳, 黄安, 等. 基于熵权TOPSIS和GIS的重庆市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及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06):40-47. (CSSCI、CSCD)

[47]  刘超,许月卿,王惠,黄安, 等.关中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4(03):300-307. (CSCD)

[48]  郑伟然, 许月卿, 黄安, 等.张家口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动态评价[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23(03):84-94.(CSCD)

[49]  王亚楠, 黄安, 高阳, 等. 万年县乡村地域系统韧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格局[J]. 水土保持研究, 2021,28(06):209-216. (CSCD)

[50]  杨煜岑, 杨联安, 王晶, 王安乐, 黄安,等.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土壤养分空间预测——以陕西省蓝田县农耕区为例[J]. 土壤通报, 2017,48(05):1102-1113. (CSCD)

专著/教材

[1]     黄安,许月卿. 土地利用多功能视角下的县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24.

[2]     田莉, 黄安, 李永浮. 中小尺度空间单元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提升[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

[3]     黄安,严雅琦.城市更新与更新规划的基础理论[M]//田莉 等.城市更新规划[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3.

[4]     黄安,严雅琦.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的相关理论与研究趋势[M]//田莉,姚之浩,梁印龙,等. 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5]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用地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17)[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8.(1.2 万字)

[6]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用地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18)[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9.(1.2万字)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

展开更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研究生学费及奖助学金政策

学校从2008年开始面向统招硕士、博士实行研究生奖助学金政策。对于在入学考试中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免去学费一半或全部的学业奖学金。此外,统招研究生还可参加优秀奖学金的评定,按照学位层次及评定等级的不同,可享受100元/月至400元/月不等的优秀奖学金。同时学校还设有金诚信奖学金、长江精工钢构奖学金、宝钢奖学金、西飞铝业建筑奖(助)学基金、高科集团·天地源奖学金、海螺奖学金等数十项社会企业奖学金。并设有研究生“三助”、研究生优秀论文奖等。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