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崔文河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4-10-24 导师主页
崔文河 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艺术学院
风景园林 ,设计
文化景观营建历史与理论,跨文化空间营建比较研究,景观设计的方法理论建构
cuiwenhe@126.com

硕士招生专业

1
风景园林
专业学位硕士
2
设计学
学术型硕士
3
艺术设计
专业学位硕士

【个人简历】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核心专家;环境设计国家一流专业子项负责人

【教育背景】

1.1999-2004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建工学院,环境设计,文学学士;

2.2004-2007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景观设计,设计学硕士;

3.2008-2015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建筑学博士。

【工作经历】

1.2007年至今: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工作室公众号链接】

未标题-1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甘青民族走廊族群杂居村落空间格局与共生机制研究”(19XMZ052,2020/01~2022/1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青海多民族地区传统民居更新适宜性设计模式研究”(51308431,2013/01~2016/12)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丝绸之路甘青段少数民族乡土民居保护传承的设计策略研究”(17XJC760001,2017/07~2019/10)

主持,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多民族杂居村落的空间共生机制研究”(2019GMD018,2019/05~2020/12)

主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年基金“青海土族民居建筑艺术传承研究”(QN1107,2011/07~2013/06)

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西北旱作农业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2008BAD96B08,2008/01~2010/12)

参与,国家级-科技部-973课题,“西部生态建筑体系基础理论研究”(2012CB723302,2012/01~2014/12)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河西走廊乡村“适宜性”人居环境建设模式研究”(51108364,2012/01-2014/12)

参与,国家级-科技部-国家星火计划项目“陕西新农村绿色社区建设技术集成与试点示范”(2011GA850001,2011/11-2014/11)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生态安全战略下的青藏高原聚落重构与绿色社区营建研究”(51378419,2014/01-2017/12)

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绿色宜居村镇工程管理与监督模式研究”(2018YFD1100202,2018/11-2022/12)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黄土沟壑区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方法研究”(51808428,2018/08-2021/12)

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陕南灾后绿色乡村社区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2008BAK51B04,2008/07-2011/06)

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作单位项目“村镇建设动态演化趋势研究”(2018YFD1100202-01,2019/05-2020/12)

参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宁夏装配式宜居农宅设计建(改)造及人居环境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9BBF02014,2019/09-2021/09)

参与,国家级-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原生态社区规划与绿色建筑技术集成示范”(2013BAJ03B03,2013/01-2015/12)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一、著作

1)崔文河《青海乡土民居更新适宜性设计方法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05。该书指出青海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和西北多元民族文化汇聚的重要地区,其乡土民居承载着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作用。核心观点,认为“自然生成、文化驱动”是民居原型演变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传统庄廓民居是西北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同构的结果具有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属性。社会评价是,本书涉及青海几乎所有市县乡村聚落,分别阐述了汉、藏、回、土、撒拉、蒙古6个世居民居建筑艺术特色,并进行了大量民居访谈测绘记录工作,本书为西北多元民族建筑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

2)刘永德,罗梦萧,崔文河《建筑和环境的艺术设计与创作构思》[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08

二、期刊:

2022.10-崔文河,樊蓉,周雅维. 族群杂居村落的空间特征研究——以甘青民族走廊贺隆堡塘村为例[J]-古建园林技术.

2022.03-洪见兰,崔文河,张智博.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回汉杂居村落族群互动空间研究[J].小城镇建设

2022.02-韩佳欣,崔文河.基于三教共生背景下崆峒山景观空间营建艺术研究[J].室内设计与装修

2021.01-张孝然,崔文河.宁夏西安州古城景观再生设计[J].城市建筑

2020.12-张琪,崔文河.裕固族大草滩村乡土景观解析与营建策略探索[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0.12-刘娟,崔文河. 张载气论思想下唐宋时期秦岭北麓乡土景观意象解读[J]-室内设计与装修.

2019.06-崔文河,王炜.甘川交界区藏族水动力转经筒乡土特色研究[J]-城市建筑.

2018.09-崔文河,任捷,武琪.甘青多民族地区传统聚落环境特征与更新设计研究[J]-古建园林技术.

2017.12-崔文河,王炜,令狐梓燃.民族地区聚落景观与民居特质保护传承研究——以丝绸之路甘青段为例[J]-中国名城.

2016.10-崔文河.青南地区碉楼民居更新设计研究——以班玛县科培村为例[J]-建筑学报.

2016.07-崔文河.甘青民族地区乡土民居更新与整合设计策略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07-崔文河,王军,金明.青海传统民居生态适应性与绿色更新设计研究[J]-生态经济.

2015.01-崔文河,王军.青海藏族庄廓民居及聚落研究——以巴麻堂村为例[J]-华中建筑.

2014.12-崔文河,于杨.“多元共生”——青海乡土民居建筑文化多样性研究[J]-南方建筑.

2014.06-崔文河,王军.游牧与农耕的交汇——青海庄廓民居[J]-建筑与文化.

2013.06-崔文河,王军,于杨.资源气候导向下传统民居建筑类型考察与分析[J]-南方建筑.

2013.06-崔文河,岳邦瑞,刘峰,孙学红.青海土族传统民居生态适应性与更新策略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3.04-崔文河,王军.青海东部地区传统庄廓民居的生成与演变[J]-青藏高原论坛.

2013.04-崔文河,王军,靳亦冰,乔柳.青海河湟地区传统民居解析与更新研究[J]-新建筑.

2012.12-崔文河,王军.青海南部地区传统碉房民居更新探索[J]-南方建筑.

2012.11-崔文河,王军,岳邦瑞,李钰.多民族聚居地区传统民居更新模式研究——以青海河湟地区庄廓民居为例[J]-建筑学报.

三、参编:
1)《青海特色民居推荐图集系列》(青海省优秀工程设计奖),2012
2)《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青海篇)》,2014
2)《青海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青海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2015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

展开更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研究生学费及奖助学金政策

学校从2008年开始面向统招硕士、博士实行研究生奖助学金政策。对于在入学考试中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免去学费一半或全部的学业奖学金。此外,统招研究生还可参加优秀奖学金的评定,按照学位层次及评定等级的不同,可享受100元/月至400元/月不等的优秀奖学金。同时学校还设有金诚信奖学金、长江精工钢构奖学金、宝钢奖学金、西飞铝业建筑奖(助)学基金、高科集团·天地源奖学金、海螺奖学金等数十项社会企业奖学金。并设有研究生“三助”、研究生优秀论文奖等。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