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9月~2006年6月 南京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专业 学士学位
2006年9月~2009年6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工程力学专业 硕士学位
2009年9月~2012年6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结构工程专业 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9年9月~2011年11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助教
2011年11月~2013年10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讲师
2012年11月~2015年11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
2013年11月~2018年11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副教授(破格)
2016年 6月~至今 西安市“绿色建筑工业”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2018年9月~2019年9月 同济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018年12月~至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教授 博导
2020年7月~2022年8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副院长
2022年9月~至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科技处副处长
[01] 国家级重点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9YFC1907105,大宗固废胶凝材料在3D打印建筑中的应用技术,2020-01至2022-12,主持
[02] 国家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178251,基于界面过渡区影响挤压孔结构边壁缺陷特征的3D打印再生混凝土结构破坏演化机理,2022-01至2025-12,主持
[03] 国家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878546,基于再生骨料多孔界面良好载具性的自修复混凝土长期裂缝修复效能与抗裂机理研究,2019-01至2022-12,主持
[04] 国家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308446,长期荷载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构件抗裂、变形性能与界面过渡区劣化机理研究, 2014-01至2016-12,主持
[05] 省部级重大项目,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0JC-46,再生骨料/砂粉混凝土3D打印制备及其力学行为研究,2020-01至2023-12,主持
[06] 省部级重大项目,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科技统筹重大创新工程项目,2016KTZDSF04-02-01,再生混凝土节能结构体系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2016-01至2018-12,主持
[07] 省部级重大项目课题,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计划课题,2016KCT-31,绿色墙体材料创新团队,2016-01至2018-12,主持
[08] 陕西省科研教学协同育人改革重大攻关项目,21ZG009, 数理基础课支撑土木类专业拔尖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2021-10至2023-06,主持
一、近期发表论文
[01] Yiwen Wu, Chao Liu*, Huawei Liu, Guoliang Bai, Yisheng Meng, Shumin Ding.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 of multi-scale pore structure on the triaxi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3D printed concrete with recycled sand.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 2024, 152: 105661 (中科院一区, TOP期刊,IF: 10.5,建筑结构与水泥基材料领域最具影响力期刊)
[02] HuaweiLiu, Chao Liu*, Yiwen Wu, Guoliang Bai, Chunhui He, RongfeiZhang, Youqiang Wang. Hardened properties of 3D printed concrete with recycled coarse aggregate [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159 (2022) 106868. (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 11.4,混凝土材料领域国际影响力排名第1)
[03] Huawei Liu, Chao Liu*, Yamei Zhang**, Guoliang Bai. Bonding properties between 3D printed coarse aggregate concrete and rebar based on interfac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dditive Manufacturing, 2023, 78: 103893.(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 11,增材制造领域国际影响力排名第1)
[04] HuaweiLiu, Chao Liu*, Guoliang Bai, Yiwen Wu, Chunhui He, RongfeiZhang, Youqiang Wang. Influence of pore defects on the hardened properties of 3D printed concrete with coarse aggregate [J]. Additive Manufacturing, 2022,102843. (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 11,增材制造领域国际影响力排名第1)
[05] Chao Liu*, Huawei Liu, Chao Zhu, GuoliangBai. On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l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response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based on the recycled aggregate porous interface [J]. Cement and ConcreteComposites, 2019, 103: 22-35. (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 10.5,建筑结构与水泥基材料领域最具影响力期刊)
[06] HuaweiLiu, Chao Liu*, YiwenWu, Guoliang Bai, Chunhui He, Yaoyi Zhou. 3D printing concrete with recycled coarse aggregates: The influence of pore structure on interlayer adhesion[J].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 134 (2022) 104742. (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 10.5,建筑结构与水泥基材料领域最具影响力期刊)
[07] Yiwen Wu, Chao Liu*, Guoliang Bai, Huawei Liu, YishengMeng, Zhihui Wang. 3D printed concrete with recycled sand: pore structures and triaxial compression properties. [J]. Cementand Concrete Composites. 139 (2023) 105048. (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 10.5,建筑结构与水泥基材料领域最具影响力期刊)
[08] Chao Liu, Zhenyuan Lv, Jianzhuang Xiao*, Xiaoyu Xu,Xiangyun Nong, Huawei Liu. On themechanism of Cl− diffusion transport in self-healing concrete based on recycled coarse aggregates as carriers [J].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 2021, 124,104232. (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 10.5,建筑结构与水泥基材料领域最具影响力期刊)
[09] Chun-Hui He, Chao Liu*,Ji-Huan He, Khaled A. Gepreel. Low frequency property of a fractal vibration model for a concrete beam [J]. Fractals,2021, 29 (05) (中科院一区,TOP期刊,ESI全球前1‰,热点论文)
[10] Chao Liu*, Zhenyuan Lv, Chao Zhu. Study on Calculation Method of Long-Term Deformation of RAC Beam based on Creep Adjustment. KSCE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J]. 2019, 23: 260-267(ESI全球前1‰,热点论文)
[11] Chao Liu*, Ziyu Fan, Xiaona Chen, et al. ExperimentalStudy on Bond Behavior between Section Steel and RAC under Full ReplacementRatio [J]. 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J]. 2019, 23 (3): 1159–1170.(ESI全球前1%, 高被引论文)
[12]Yizhou Yao, Chao Liu*, Huawei Liu, Wei Zhang, Tianfeng Hu. Deterioration mechanism understanding of recycled powder concrete under coupled sulfate attack and freeze–thaw cycles.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3, 388: 131718. (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建筑材料领域影响力期刊)
[13] Chao Liu*, Rongfei Zhang, Huawei Liu, Xiaoyu Xu, Zhenyuan Lv.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study on the flexural rigidity of microbial self-healing concrete based on recycled coarse aggregate (RCA)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1,285, 122941. (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建筑材料领域影响力期刊)
[14] Chao Liu*, Lu Xing; Huawei Liu, Wei Huang, Xiangyun Nong, Xiaoyu Xu. Experimental on Repair performance and Complete Stress-Strain Curve of Self-healing Recycled Concrete under Uniaxial Loading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1,285(9):122900 (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建筑材料领域影响力期刊)
[15] Chao Liu*, Jincheng Fan, Guoliang Bai. Cyclic load tests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columns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9,195: 682-694. (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建筑材料领域影响力期刊)
[16] Chao Liu*, Jincheng Fan, Guoliang Bai, Zonggang Quan, GuangmingFu. Cyclic load tests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columns.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9,195: 682-694.
[17] Huawei Liu, Chao Liu*, Guoliang Bai, Chao Zhu.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hloride ion ingress on the pore structure of the attached mortar of recycled concrete coarse aggregate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20,263: 120123-120133. (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建筑材料领域影响力期刊)
[18] Huawei Liu, Chao Liu*, Guoliang Bai, Chao Zhu. Impact of chloride intrusion on the pore structure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based on the recycled aggregate porous interface [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0, 259(11):120397. (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建筑材料领域影响力期刊)
[19] Chao Zhu, Chao Liu*, Guoliang Bai, Jincheng Fan. Study on long-term performance and flexural stiffness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beams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0.120503. (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建筑材料领域影响力期刊)
[20] Chao Liu*, Rongfei Zhang, Huawei Liu, Chunhui He, YouqiangWang, Yiwen Wu, Shuhua Liu, Lin Song, Fan Zuo. Analysis of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and damage mechanism for 3D printed concrete based on pore 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314 (2022) 125572. (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建筑材料领域影响力期刊)
[21] Chao Liu*, Wei Zhang, Huawei Liu, Chao Zhu, Yiwen Wu, ChunhuiHe, Zhihui Wang.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with the incorporation of rice husk ash: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351 (2022), 128934. (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建筑材料领域影响力期刊)
[22] 刘超*,刘化威,朱超,白国良. 基于粗骨料多孔界面的再生混凝土内部相 对湿度响应机理试验研究 [J]. 土木工程学报, 2019,52,11: 37-44. (土木工程领域最具影响力中文期刊,国家一级学会期刊)
[23] 刘化威, 刘超*, 白国良, 武怡文. 基于孔结构缺陷的3D打印粗骨料混凝土 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J]. 土木工程学报, 2022. (土木工程领域最具影响力中文期刊,国家一级学会期刊)
[24] 刘超*,朱超,樊金承,白国良,肖建庄. 再生混凝土梁长期加载与卸载后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J], 2020,41(12),56-63. 建筑结构学报(中文重要期刊,国家一级学会期刊)
二、主编国家/地方标准
[01] 再生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JGJT433-2018,主编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02] 再生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61/T88-2014,主编人,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03]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61/T87-2014,主编人,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04] 村镇装配式承重复合墙结构居住建筑设计标准,T/CECS580-2019,主编人
[05] 3D打印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参编人
三、学术著作
[01] 英文专著《New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Elsevier出版社,2020,该学术专著已作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学院参选教材
[02] 中文专著《再生混凝土创新研究与进展》(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同济大学肖建庄教授合著),中国科学出版社,2019
四、发明专利
[01] 刘超,吕振源,刘化威,朱超,一种以再生粗骨料为载体的自修复混凝土及制备方法,ZL 201910693044.X,发明专利 (已转化成都智造绿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02] 刘超,胡慧敏,吕振源,刘化威,一种建筑垃圾废弃砖为载体的自修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ZL 201910693079.3,发明专利 (已转化成都智造绿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03] 刘超,刘化威,吕振源,朱超,一种建筑垃圾砼-砖混合自修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ZL 201910693198.9,发明专利 (已转化成都智造绿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04] 刘超,胡天峰,吕振源,刘化威,一种以再生细骨料为载体的自修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ZL 201910693055.8,发明专利 (已转化成都智造绿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05] 刘超,余伟航,吕振源,一种再生细骨料为载体的自修复饰面砂浆及制备方法,ZL 201910693048.8,发明专利 (已转化成都智造绿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06] 刘超,农翔云,吕振源,刘化威,一种再生细骨料为载体的自修复承重砌块及其制备方法,ZL 201910693196.X,发明专利 (已转化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07] 刘超,邢璐,吕振源,朱超, 一种混合再生粗细骨料的裂缝自修复隔墙板及其制备方法,ZL 201910693191.7,发明专利 (已转化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08] 刘超,张韦,朱超,张博闻,党庆芝,伍莎,一种3D建造层间粘结强度的增强装置及方法,ZL 202110268530.4,发明专利
[09] 刘超,张博闻,朱超,刘化威,武怡文,一种建筑垃圾分选装置,ZL 202123436435.5,实用新型专利
[10] 刘超,张韦,一种3D打印混凝土层间剪切强度测试装置,ZL 202120529218.1,实用新型专利
[11] 刘超,张韦, 朱超, 党庆芝,张博闻,伍莎,一种3D打印混凝土层间抗拉强度测试装置,ZL 202120528463.0,实用新型专利
[12] 马宗方,万伟鹏,宋琳,刘超,刘化威,武怡文,一种混凝土3D打印的路径优化方法,ZL 202111063866.3,发明专利
[13] 马宗方,杨兴伟,刘超,刘化威,武怡文,基于机器视觉的混凝土3D打印构件精细检测方法,ZL 202110659774.5,发明专利
[14] 朱超,王智慧,刘超,武怡文,刘化威,一种建筑垃圾破碎分选装置,ZL 202123431930.7,实用新型专利
[15] 刘超,邢璐,吕振源,刘化威,朱超,自修复混凝土、预制再生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及制备方法,202010217488.9,发明专利
[16] 刘超,丁淑敏,刘化威,武怡文,姚羿舟,一种实现孔隙填充及墙面抹平的混凝土3D打印喷头,202210492855.5,发明专利
[17] 刘超,张韦,朱超,党庆芝,张博闻,伍莎,一种3D打印混凝土层间抗拉强度测试装置及其方法,202110268536.1,发明专利
[18] 刘超,姚羿舟,刘化威,武怡文,丁淑敏,一种可调控流变性的3D打印混凝土、制备方法及打印工艺,202210491009.1,发明专利
[19] 刘超,郝宏媛,朱超,刘化威,武怡文,一种CO2吸脱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202310660769.5,发明专利
[20] 刘超,刘化威,姚羿舟,武怡文,丁淑敏,一种3D打印用微生物自修复混凝土、制备方法及打印工艺,202210492863.X,发明专利
[21]王德莉,刘超,姚继涛,王艳,基于放生动力学系统的混合动力控制方法及系统,ZL202410408787.9,发明专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