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背景:
1.2010年6月西北工业大学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
2.2003年6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械学院,获硕士学位.
3.1996年6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2.11-2013.11,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艺术大学圣马丁学院,访问学者。
2008.11至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教研室,主任。
2004.08-2008.10,在理学院计算科学教研室工作,担任主任职务。
1996.06-2004.07,在理学院工程及计算机图学教研室工作。
社会兼职: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委员会 委员
陕西省创新方法研究会副理事长
陕西省“企业创新方法推广应用”项目特聘专家
(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高级会员
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副秘书长
西安设计联合会 副秘书长
创新方法工程师(三级)
(1) 毛乌素沙漠段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荒野景观设计与遗产廊道体系构建研究, 陕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SYG2024012,在研。
(2) 康复产品UI和产品工业设计,项目编号:20240657,企业产品联合设计项目,在研。
(3) 创新方法推广的长效机制及服务模式研究,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子课题,项目编号:2019IM010202,主持。
(4) 陕西省创新方法区域推广应用示范,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项目编号:2020KRM140。
(5) 面向广域避难规划的应急资源配置与应急设施建设研究,2020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批准号2020J051),主持人。
(6) 基于广义专家群体的文化产品设计研究,2020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批准号:2020KRM140,主持人。
(7) 陕西省“创新方法”推广及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编号:Z20190222),陕西省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研究计划项目,2019年10月,主持人。
(8) 面向情景犯罪预防的产品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无),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主持人。
(9) 设计预防犯罪的理论及方法研究——以西安典型社区财产型犯罪预防为例(项目编号:2015KRM146).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面上项目.主持。
(10) 城市公共空间应急避难设施设计研究,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11YJCZH243,主持。
(11) 宜君县龟山文化景区旅游标识设计,项目编号:20230810。
(12)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神木集中展示带(卧虎寨-柏林堡)综合开发项目规划及设计,项目编号:20240910,企业产品研发类项目。
(1) 党朝, 赵锋, 豆江波. 双开合便携式马丁代克测井装置: 中国, ZL 2022 1 1616111.6 [2025-01-28]
(2) 赵锋;边雅婕;李文凤;李彤;王宇霏;豆江波.一种上肢复合运动训练装置[P],专利号:ZL 202110316699.2;授权公告号:CN 113058213 B;授权公告日:2022年06月07日
(3) 赵锋;边雅婕;李文凤;李彤.一种上肢康复训练装置[P].专利号:ZL 202110317196.7;授权公告号:CN 113041604B;授权公告日:2024年04月12日
(4) 李彤;赵锋;刘瀚之;边雅婕.一种趣味性中风患者肩关节康复训练装置[P]:专利号:ZL 202011607557.3;授权公告号:CN 112999605 B;授权公告日:2021年10月08日.
(5) 曹治萍;赵锋;刘亚利.一种基于作业疗法的旋转载具障碍训练器[P].专利号:ZL 202110344144.9;授权公告号:CN 112973034 B;授权公告日:2022年03月08日
(6) 路苗;赵锋;董媛媛;王依婷.基于作业疗法的手部触觉训练装置[P].专 利 号:ZL202210565379.5;授权公告号:CN 114797025B;专利申请日:2022年05月23日;授权公告日:2024年06月21日.
(7) 李策,赵锋.一种聋哑人用交通安全警示装置[P],授权公告号:CN 108597162 B,专利号:ZL 201810531687.X,授权公告日:2020年02月11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