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斯宁,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陕西省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2022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在材料科学、能源技术等领域国内入选的2594名中国学者中,排名1865;2022年入选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在材料科学领域,全球共有8585名学者入选,中国2666名学者入选,候选人排名776。连续6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一层次领军教授团队负责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一层次圭峰学者。SCI国际期刊Energy Materials 副主编(影响因子11.8)。发表SCI papers: 200+; Google cited time: 11000+; h-index: 58; ESI paper(Hot & HCP): 26。
教育背景:
1)2003.09-2006.11: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
2)2000.09-2003.0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学,硕士
3)1995.09-1999.0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学士
工作经历:
2021.01-至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二级教授
2020.01-2021.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三级教授
2016.12-2017.06: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化学科学工程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2016.08-2016.09: 英国里丁大学,国际语言与研究学院(ISLI),双语教学培训(EMI)和访问
2015.08-2015.09: 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访问教授
2014.07-至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破格晋升)
2013.10-至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教授(破格晋升)
2012.03-2012.09: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访问教授
2011.11-至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学术学科带头人
2010.10-2013.1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副教授
2009.05-至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8.12-2009.12: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韩国),化学与生物工程系,博士后
2008.10-2010.1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副教授(校聘,破格)
2007.01-2008.1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讲师
社会兼职:
担任陕西省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委员,新能源材料技术创新与协同发展中心新能源材料专家理事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会员,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建筑卫生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纳米科技学会常务理事,西安欧美同学会·西安留学人员联谊会理事,陕西省欧美同学会朝韩分会副会长。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
担任Nat Commun, AM, AEM, AFM, JACS, Angew, ACS Nano,Nano Energy, Small, J Mater Chem A, Chem Eng J等150余种SCI期刊特邀审稿和仲裁专家。
更多个人信息,访问云斯宁个人网页:http://xy.xauat.edu.cn/gnclyjs/listyjsgk.asp?id=262&bh=2080.
或访问课题组网页:https://www.x-mol.com/groups/Sining_Yun
主持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专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等20余项科研课题。
以第一作者兼/或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SCI一区论文130余篇,IF>10的80余篇;IF>20的11篇;引用次数10000+,H指数55,24篇论文先后入选ESI热点/高被引论文,单篇引用100+的20余篇。主编/参编中、英文专著9部。其中,中文专著1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从理论基础到技术应用》,2014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二等奖;主编外文专著2部;主编研究生教材1部;参编中国、法国、印度、瑞典、波兰教授专著5部(之一下载量超过10万余次)。中文专著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二等奖。拥有26项国家授权专利技术,10项专利技术已经应用于生产实践,6项已实现技术转让。
创新性研究成果被《科学中国人》、WileyMaterials、View中国、陕西省人民府、陕西省教育厅、中国建筑学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XMOL化学资讯平台、材料人、山东化工网、《西安建大报》、宜昌金盛太阳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营口奥匹维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大连精稍细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省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160多家媒体、平台、网站报道和转载,相关理论、力法或结果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或作为其研究的基础或起点,对于推动本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的贡献。
更多个人信息,访问云斯宁个人网页:http://xy.xauat.edu.cn/gnclyjs/listyjsgk.asp?id=262&bh=2080.
或访问课题组网页:https://www.x-mol.com/groups/Sining_Yun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