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背景:
1.1993-1997: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学士;
2. 2002-2005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
3. 2006-2013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博士;
4. 2005-至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
5. 2010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1.1997-2002:原机械工业部西安电炉研究所技术员;
2.2005-至今: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
3.2016-2022:材料学院高温所党支部书记。
社会兼职:
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与生态材料分会委员
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与生态材料分会固废生态材料外加剂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博士智库工作委员会委员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特色新材料产业顾问
山西省运城市特色新材料产业链智库专家
《新材料 新装饰》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江西省科技厅、安徽省科技厅、西安市科技局、西藏自治区等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
Carbon, Journal of Alloy and Compound,Ceramics International,《硅酸盐学报》,《硅酸盐通报》,《浙江理工大学学报》,《复合材料学报》等10多种中外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2012JM6007,熔铜感应炉用红柱石基耐火材料研制及侵蚀机理研究,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基金面上项目,2013.12014.12;
14JK1393,MoSi2/A1203耐高温吸波涂层制备及机理研究,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2014.72015.12;
QN0618,提高铁合金中频感应熔化炉炉衬使用寿命的研究,校青年科技基金,2006.72008.7;
JC1406,MoSi2/A1203耐高温吸波涂层制备及介电性能研究,校基础研究基金,2014.72016.6;
13JS057,烧结自保温型墙体材料组成,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3.52015.12;
51372193,氧化锆定径水口稳定剂脱溶颗粒破裂机理及寿命提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12017.12;
20112BAJ02B010103,节能烧结类墙体材料制品性能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合作单位项目,2011.12014.12;
ZJ1104,西建大济南新峨眉重大科技基地创新基金,校重大科技基地创新基金,2011.72013.7;
2010K1016,铜川矿务局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陕西省工业攻关项目,2010.12012.12;
2006BAF02A29C,新型墙体材料绿色制造工艺与装备,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合作单位项目,2006.112009.12;
04DA10BGCB03,斜锆石刚玉共析体细结晶高温陶瓷开发应用,郑州市科技局,2004.1200512;
ZJ0601,西建大海格尔耐火材料技术发展中心,校重大科技基地创新基金,2006.72008.7,参与;
20162016350,大规格陶瓷薄板性能优化,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102018.8;
20132013059,化学法制备A1203Zr02均质复合粉体及在连铸功能材料中的应用,济南新峨眉事业有限公司,2012.62014.12;
20102010179,赤泥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中铝集团晋铝耐材有限公财,2010.62012.10;
2009GJG00044,有色金属电沉积用高性能钛阳极,国家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2009.102012.2;
51502236,聚硅氧烷热解SiCf/SiOC吸波材料介电温频响应调控机理,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6.012018.12;
2013JK0922,有机先驱体转化C/Si02纳米复材料,陕西省教育厅专项,2013.72015.7;
JC1310,聚硅氧烷浸渍热解SiCF/SiOC符合材料高温介电性能研究,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3.72015.6.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12篇,EI20 篇,出版教材1部,参编教材3部。
以下为近几年发表的一些论文:
1. Wu, Zhihong, Jijin Chang, Xinyu Guo, Dan Niu, Anwen Ren, Peng Li,and Huafeng Zhou. 2023. 'Honeycomb-like bamboo powders-derived porous carbonwith low filler loading, high-performance microwave absorption', Carbon, 215: 118415.
2. Wu, Zhihong, Xinyu Guo, Yong Liu, Yong Wang, Miao Gao, Cheng Yao,Jijin Chang, and Huafeng Zhou. 2023. 'Construction of porous carbon forhigh-performance microwave absorbing: An efficient method to utilize directliquefaction coal asphalt by-products', Diamondand Related Materials, 135: 109822.
3. Wu, Zhihong, Xinyu Guo, Zhenzhen Meng, Cheng Yao, Yue Deng, HuafengZhou, and Yubin Wang. 2022. 'Nickel/porous carbon derived from rice husk withhigh microwave absorption performance', Journalof Alloys and Compounds, 925: 166732.
4. Wu, Zhihong, Wang Huang, Wan Zhang, Jiayuan Liu, Huafeng Zhou, andJunlong Qiu. 2023. 'Synergistic effect of recovering hardened cement powder andaluminum sulfate alkali-free liquid accelerator for enhancing the hydration andhardening of cement paste', Journal ofBuilding Engineering, 70: 106348.
5. Wu, Zhihong, Jiayuan Liu, Guoli Zhang, Yao Wang, and Yubin Wang.2021. 'Effect of aluminum sulfate alkali-free liquid accelerator with compoundalkanol lamine on the hydration processes of Portland cement',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308: 125101.
6. Wu, Zhihong, Zhenzhen Meng, Cheng Yao, Yue Deng, Guoli Zhang, andYubin Wang. 2022. 'Rice husk derived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withlightweight and efficient microwave absorption',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275: 125246.
7. Wu, Zhihong, Lingfu Yang, Xiaofeng Yang, Yunqin Gao, Xinwei Liu,Meidan Que, Tai Yang, Zhikang Liu, Huiqi Zheng, Yuzhao Ma, Yanjun Li, and JinChen. 2023. 'Synthesis of a novel ternary BiOBr/g-C3N4/Ti3C2Tx hybrid foreffectively removing 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 and rhodamine B',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940:168734.
8. Wu, Zhihong, Haikang Zheng, Guoli Zhang, Yue Deng, Zhenzhen Meng,and Hammad Ul Wahab. 2020. 'Synthesis of diameter-fluctuating silicon carbidenanowires for excellent microwave absorption',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244: 122648.
9. Guo, Xinyu, Zhihong Wu, Jijin Chang, Dan Niu, Anwen Ren, Yifan Xu,Peng Li, and Huafeng Zhou. 2023. 'Boosting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properties by multiple reinforcement mechanisms of metals in FeNi3/MoS2@NSAPCcomposites', Materials Science andEngineering: B, 298: 116826.
10. Liu, Jiayuan, Zhihong Wu, Wan Zhang, Wang Huang, Huafeng Zhou, andJunlong Qiu. 2023. 'Utilization of tartaric acid and 5-sulfosalicylic acid fortailoring the performance of aluminum sulfate alkali-free accelerator', Structures, 53: 317-26.
11. Li, Yanjun, Xiaofeng Yang, Donghua Liu, Jin Chen, Dian Zhang, andZhihong Wu. 2019. 'Permeability of the porous Al2O3 ceramic with bimodal poresize distribution', CeramicsInternational, 45: 5952-57.
12. Liu, Donghua, Yanjun Li, Chunjiang Lv, Jin Chen, Dian Zhang, ZhihongWu, Donghai Ding, and Guoqing Xiao. 2021. 'Permeating behaviour of porous SiCceramics fabricated with different SiC particle sizes', Ceramics International, 47: 5610-16.
13. Li, Yanjun, Donghua Liu, Yanzhi Cai, Donghai Ding, Zhihong Wu, andGuoqing Xiao. 2020. 'Improved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 β-SiAlON/h-BNcomposite prepared by a precursor infiltration pyrolysis (PIP) route', Ceramics International, 46: 16932-3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