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汉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神经工程管理实验室负责人,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工程建设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工程管理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神经经济管理分会副秘书长。《Journal of Green Building》期刊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2项教育部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研究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写作教学案例3项分别入选第二届工程管理优秀案例及教育部MEM专业学位案例库。并以第一完成人获陕西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度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各一项,并获202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及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担任期刊编辑为15本期刊处理105篇稿件。并为118本国际及国内期刊审稿累计631篇次(420篇),其中包含Nature Water等国际权威期刊。作为编辑处理稿件熟练,作为审稿人审稿经验丰富:
(1)A&HCI索引期刊《Journal of Green Building》编委
(2)中文期刊《技术与创新管理》编委
(3)中文期刊《青岛理工大学学报》编委
(4)SCI索引期刊《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
(5)SSCI索引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
发表论文:
迄今为止累计发文47篇,共被引1276次,H-index 19。其中代表性论著如下(以下仅列代表性第一作者论文):
(1)Hanliang Fu(付汉良), Gunasekaran Manogaran, Kuang Wu, Ming Cao, Song Jiang, Aimin Yang. Intelligent Decision-making of Online Shopping Behavior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20, 50, 515-525.(SSCI检索,中科院一区TOP,行业排名第一,影响因子20)
(2)Hanliang Fu(付汉良), Weijie He, Kailun Feng, Xiaotong Guo, Caixia Hou. Understanding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circular products: A multiple model-comparison approach.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2024, 45, 67-78. (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10)
(3)Hanliang Fu(付汉良), Wang Mengmeng, Li Peng, Jiang Song, Hu Wei, Guo Xiaotong, Cao Ming. Tracing Knowledge Development Trajectorie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Domain: A main path analysi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2019, 15, 6531-6540. (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11)
(4)Hanliang Fu(付汉良), Zhongjing Xia, Yubing Tan, Yong Peng, Chaojie Fan, Xiaotong Guo. Fear Arousal Drives the Renewal of Active Avoidance of Hazards in Construction Sites: Evidence from an Animal Behavior Experiment in Mice[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24, 150(11): 04024146.(SCI检索,中科院二区,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刊)
(5)Hanliang Fu(付汉良), Yubing Tan, Zhongjing Xia, Kailun Feng, Xiaotong Guo. Effects of construction workers’ safety knowledge on hazard-identification performance via eye-movement modeling examples training[J]. Safety Science, 2024, 180(2024): 106653. (SCI检索,中科院一区TOP)
(6)Hanliang Fu(付汉良), Weijie He, Xiaotong Guo, Caixia Hou. Infuencing mechanism of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circular products: a meta‑analytic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23, https://doi.org/10.1007/s10668-023-03943-1(SCI检索,影响因子6)
(7)Hanliang Fu(付汉良); Zhongjing Xia; Yubing Tan; Xiaotong Guo. Education cues’ influence on the safety hazard recognition of construction workers during safety training: Evidence from an eye-tracking experiment,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24, 150(1): 04023009.(SCI检索,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刊)
(8)Hanliang Fu(付汉良), Pengdong Xue. Cognitive Restoration in Following Exposure to Green Infrastructure: An Eye-tracking Study[J]. Journal of Green Building, 2023, 18(2): 65–88. (A&HCI检索)
(9)Hanliang Fu(付汉良), Jiachen Niu, Zhifang Wu, Baoquan Cheng, Xiaotong Guo, Jian Zuo. Exploration of public stereotypes of supply-and-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cycled water infrastructure - Evidence from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experiment in Xi'a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2, 322, 116103. (中科院一区TOP)
(10)Hanliang Fu(付汉良), Hong Zhu, Pengdong Xue, Xi Hu, Xiaotong Guo, Bingsheng Liu. Eye-tracking study of public acceptance of 5G base st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 2023, 30(8): 3416-3437. (SSCI检索,土木工程建造老牌期刊)
(11)Hanliang Fu(付汉良), Jiachen Niu, Zhifang Wu, Pengdong Xue, Meng Sun, Hong Zhu, Baoquan Che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tereotypes o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Case study of 9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in Xi'an, China.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2, 70, 526-535. (SCI检索,ABS 2星)
(12)付汉良,谭玉冰,夏中境,郭晓彤. 专家危险识别轨迹对建筑工人安全教育的影响——来自眼动实验的证据[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 64(02):205-213.(CSCD核心,EI检索)
(13)付汉良,刘晓君. 再生水回用公众心理感染现象的验证及影响策略[J]. 资源科学,2018, 40(6):1222-1229.
著作:
(1)付汉良,刘晓君,何玉麒,丁超. 再生水回用与公众接受,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年.
(2)刘晓君; 郭振宇; 司渭滨; 付汉良. 中国北方缺水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管理对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
教学案例:
(1) 付汉良,张倩倩,牛佳晨,叶贵,王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Z新村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第二届“工程管理优秀案例”,2024.
(2) 付汉良,钟子涵,甘雨萱,欧阳羚尧,王丹. 旧工业建筑寄托生命情怀,新园区盛开城市复兴之花——老钢厂转型升级之路,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入库,2023.
(3) 付汉良,李玥欣,任建国,王丹. 让存量资源重焕生机,再现“B钢小区” 活力,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入库,20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