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院-袁丹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4-06-02 导师主页
袁丹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
文化产业发展管理、产业创新发展与区域经济
yuandan@xauat.edu.cn

硕士招生专业

1
公共管理
2024
学术型硕士
文化发展管理
2
公共管理
2023
学术型硕士
文化发展管理

袁丹,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导师为李京文院士;博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其它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SSCI 、SCIE和 CSSCI等期刊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多部。曾获得2023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奖项。作为唯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得指导学生分别获2022年“正大杯”第十二届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国赛三等奖、2023年“正大杯”第十三届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省级一等奖和校级二等奖、2023年第三十届“粉体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公共管理。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文创知识扩散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企业“双效”的影响机理研究,72004175,主持.
[2]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嵌入RVC与西北地区网络文化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18XJC630007,主持.
[3]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基于创意知识扩散的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企业效益提升的对策研究,2020R014,主持.
[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产业集聚视角下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小镇的适宜性及路径,2017M623132,主持.
[5]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创意知识扩散的西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生态升级的机理与对策,19W03,主持.
[6]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均衡性与效能提升研究,17JK0403,主持.
[7]国家自科青年基金,通胀预期异质性与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基于多部门NKDSGE模型的研究,71803148,主要参与人.
[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网络群间负面信息传播的扩散机制、收敛性及其风险控制研究,14BSH052,主要参与人.
[9]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交流对陕西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研究,18JK0428,厅局级,主要参与人.
[10]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创意会展对知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JG183,主要参与人.
[11]中共陕西省宣传部,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合同编号20200256,主要参与人.(横向课题)
[12]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西安市文化特区建设调研报告项目服务合同,合同编号20180663,主要参与人.(横向课题)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一、学术论文

[1] Yuan D, Song Z, Du J J, Li J.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ersonal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Ownership on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Employees in Chinese Digital Creative Enterprises: a Moderated Mediating Variable [J]. 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2023,14(02). DOI: 10.1007/s13132-023-01355-0(SSCI)

[2] Yuan D, Wu R H ,Li D, Zhu L, Pan YG. Spatial Patterns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National Cultural Park, China [J]. Sustainability, 2023,15(08). DOI:10.3390/su15086563(SSCI、SCIE)

[3] Song Z, Yuan D, Cheng Z. Relative Deprivation or Absolute Depriv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of Criminal Crimes in China [J]. Psychology Crime & Law, 2022,5. DOI: 10.1080/1068316X.2022.2079644(SSCI)

[4] 第一作者.中国新闻出版产业基地(园区)社会效益提升的对策研究[J].发展研究,2022,39(05):70-76.

[5] 第一作者.知识产权能力对文化企业创新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作用的实证研究[J].知识管理论坛,2022,7(04):387-395.

[6] 第一作者.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1384(04):72-74.

[7]第二作者.短视频文化创意扩散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抖音平台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2,108(05):61-63.

[8]第二作者.B站二次创作传播现状及模式分析[J].新媒体研究,2022,8(02):75-78.

[9] 第一作者.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产业集聚关联网络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18,29(01):88-93.(CSSCI)

[10] 第一作者.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绩效实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东岳论丛,2014,35(06):79-83.(CSSCI)

[11] 第一作者.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5,32(04):19-24.(CSSCI)

[12] 第一作者.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理论与实证[J].软科学,2015,29(12):36-59.(CSSCI)

[13] 第一作者.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J].中国流通经济,2015,29(02):14-20.(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物流管理》2015年第6期全文转载)

[14] 第一作者.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30(04):65-70.(CSSCI)

[15] 第一作者.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异质性及收敛性分析[J].软科学,2015,29(06):24-27.(CSSCI)

[16] 第一作者.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联系与协调发展的社会网络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30(04):61-67.(CSSCI)

[17]第三作者.互动影像作品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及路径探索——以《隐形守护者》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2,8(20):101-106.

[18] 第四作者.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价值维度研究[J].生产力研究,2023,368(03):103-108.

[19]第四作者.陕西文化企业技术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与经济,2022,35(06):91-95.

[20] 第三作者. Text mining based study on factors of universities research achievements [A].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SEE2015,2015.05) [C]. ISSN: 978-1-60595-240-6, (Indexed by EI、ISTP).

二、著作

[1]第一作者.基于产业集聚的我国文化产业的效率及其异质性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9.

[2]副主编.国际经济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21.

[3]参编.管理学通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参编. Management——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based on Chinese culture[M]. Wuhan:Wuhan University Press,2018.

[5]参编.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2019)[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20.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

展开更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研究生学费及奖助学金政策

学校从2008年开始面向统招硕士、博士实行研究生奖助学金政策。对于在入学考试中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免去学费一半或全部的学业奖学金。此外,统招研究生还可参加优秀奖学金的评定,按照学位层次及评定等级的不同,可享受100元/月至400元/月不等的优秀奖学金。同时学校还设有金诚信奖学金、长江精工钢构奖学金、宝钢奖学金、西飞铝业建筑奖(助)学基金、高科集团·天地源奖学金、海螺奖学金等数十项社会企业奖学金。并设有研究生“三助”、研究生优秀论文奖等。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