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背景:
1. 2004.09-2009.05,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同时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硕博连读);
2. 1997.09-2001.07,毕业于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现南昌航空大学),塑性成形工艺及设备,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1. 2024.12至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教授;
2. 2017.11-2018.11, 美国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做访问学者;
3. 2011.11-2024.1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副教授;
4. 2009.06-2011.1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讲师;
5. 2001.07-2004.08,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
社会兼职:
无
主持、参与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
(1)深水钢悬链立管钛合金应力接头焊接技术(24LLRHZDZX0008),西安市科技局集群攻关项目子项目,2024.7 -2026.6, 主持, 研究中;
(2)惯性摩擦焊接Ti60/TC18异质钛合金接合界面的强韧化机理(EG202380294), 轻合金加工科学与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与江西省航空构件成形与连接重点实验室联合开放基金, 2023.12 -2025.11, 主持, 研究中;
(3)高温/高强异种钛合金惯性摩擦焊接关键技术研究(21XJZZ0035), 西安市科技局创新能力强基计划项目,2021.11-2023.10,主持,已结题;
(4)大规格细晶钛合金棒材制备的关键技术及其组织细化机理研究(2020KW-033),陕西省重点研发科技计划国际合作项目,2020.01-2022.12,主持,已结题;
(5)大规格块体金属在连续变断面循环挤压中的组织细化机理研究(511011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2.01-2014.12,主持,已结题;
(6)异种粉末合金连接界面的强韧化工艺技术及其机理(2016KW054),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计划项目,2016.01-2017.12,主持,已结题;
(7)粉末Ti3A1基合金/钛合金激光烧结连接界面性能研究(20106120120017),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新教师类),2012.01-2014.12,主持,已结题;
(8)Ti3A1/Ti激光烧结连接界面的组织及性能(SKLSP201117),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12.01-2013.12,主持,已结题;
(9)航空用大规格高性能细晶钛合金技术开发及产业化(20JC024),陕西省教育厅地方服务专项(产业化)项目,2020.01-2022.12,主持,已结题;
(10)电子束焊接时Ti3A1基合金/钛合金焊接界面组织性能研究(2010JK647),陕西省教育厅专项基金项目,2010.07-2012.02,主持,已结题;
(11)Ti3A1/TC11焊接界面物理性能参数的匹配机制研究(RC093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才基金项目,2009.09-2013.08,主持,已结题;
(12)异种合金界面的梯度组织调控与强韧化机理研究(ZR20041),校自然科学专项项目,2021.01-2022.12,主持,已结题;
(13)激光烧结Ti3A1/Ti连接界面的性能研究(QN1013),校青年科技基金项目,2010.3-2012.06,主持,已结题;
(14)搅拌摩擦加工镁合金细晶强化行为表征(5127416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3.01-2016.12,参与,已结题;
(15)搅拌摩擦加工制备超细晶材料变形行为及机理(510741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0.01-2013.12,参与,已结题;
(16)Ti3A1/Ti双合金连接界面增强与失效机理的研究(5077518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07.01-2009.12,参与,已结题;
(17)钛合金冷床炉熔炼技术及产业化(2012KTEB010301),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合作单位项目,2013.08-2017.08,参与,已结题;
(18)钛合金线、棒材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2012KTZ13010303),陕西省工业重点合作单位项目(科技统筹等),2013.08-2017.08,参与,已结题;
(19)高强β钛合金的热变形机制及微观组织调控(2019KW064),陕西省科技计划国际合作项目,2020.01-2021.12,参与,已结题;
(20) 高品质模具钢增材制造(Z20220575). 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项目,2022.01-2023.12,参与,已结题;
(21)钛合金热轧变形过程微观组织演化及其数值模拟研究(XBCL319),西部材料基金项目,2015.06-2017.06,参与,已结题;
(22)变形工艺参数对大口径白铜管坯穿孔挤压影响研究(15JS056),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5.06-2017.12,参与,已结题;
(23)紧固件用超高强钛合金技术开发及产业化(14JF013)陕西省教育厅产业化项目,2014.01-2016.12,参与,已结题.
主持、参与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
(1)轨道交通用高性能铝合金型材挤压工艺优化研究,2023.11-2025.6,主持,研究中;
(2)镍基高温合金涡轮盘工艺优化研究,2022.7-2023.12,主持,已结题;
(3)高性能TC4钛合金制备工艺开发,2022.11-2023.11,主持,已结题;
(4)TC4钛合金组织细化工艺开发,2021.04-2021.09,主持,已结题;
(5)FGH95涡轮盘工艺优化研究,2021.05.10-2022.05,主持,已结题;
(6)钛合金管材制备工艺开发,2021.09-2022.04,主持,已结题;
(7)7050铝合金的疲劳性能测试,2017.12-2018.06,主持,已结题;
(8)TC18与BT22锻件应力腐蚀等对比试验,2013.11-2014.06,主持,已结题.
(9)TC4DT锻件国内外性能对比试验研究,2017.12-2018.06,参与,已结题;
(10) TB5钛合金板材冷成形性能研究, 2010.11-2011.11, 参与,已结题.
发表学术论文70 余篇,其中SCI、EI检索50余篇,相关成果在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Rare Metals、JOM、Materials Scienceand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等期刊发表。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3件。主编教材3部。
主要发表的论文:
(1)Yingying Liu, Wantao Tian, Qihao Yang, Jian Yang, Kuaishe Wang. lnertia radial frictionwelding of Ti60(near-a) /TC18 (near-β) bimetallic components: Interfacialbonding mechanism, heterogenous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J].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2024, 208(1): 113598.
(2) Yingying Liu, Junyi Zhang, Fanglin Wu, Junjie Yang, JiayiI Li,Jiangbo Zhai, Shifeng Liu, Wen Wang and Kuaishe Wang. ContinuousVariable Cross- section Recycled Extrusion of Ti-6Al-4V alloy: microstructureevolution, refinement mechanism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J]. Metallurgical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 2024, https://doi.org/10.1007/s11663-024-03378-7.
(3)Yingying Liu, Nian Zhou, Chun Li, Junyi Zhang, Shifeng Liu, Kuaishe Wang. Optimization of Heat-Treatment Process for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Ti600/TC18Inertial Friction Welding joint[J]. JOM, 2024, 76(8):4095-4106.
(4) Yingying Liu,Siyu Tan, Jian Yang, Xuan Liu, Junjie Yang, Chun Li, Shifeng Liu, Wen Wang andKuaishe Wang. Research on hot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Ti-5Al-5Mo-5V-1Cr-1FeTitanium alloy with basket-weave microstructure[J]. JOM, 2024,76(12):6906-6916.
(5)Yingying Liu, Kaixin Ren, Wantao Tian, Xiaolong Shangguan, Siyu Tan, Qihao Yang.Effect of Heat Treatment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i600/TC18Joints by Inertia Friction Welding[J]. Materials, 2023, 16(392): 1-15.
(6)Yingying Liu, Wenhu Guo, Jian Yang, Shifeng Liu, Wen Wang, and Kuaishe Wang. Effect of thermal exposure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2A97 Al-Li alloy[J]. Journal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 2024, https://doi.org/10.1007/s11665-024-09707-w.
(7) Liu Yingying, Zhang Le, Shi Xiaonan, Xue Xihao. High cycle fatigue properties and fracture behavior of Ti-5Al-5Mo-5V-1Cr-1Fe titanium alloy[J].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2018, 47(12): 3666-3671.
(8) Liu Yingying, Yao Zekun, Guo Hongzhen. Effect of near isothermal forging on microstructure of Ti3Al/TC11 welding interface[J].Rare Metals, 2009, 28 (5): 471-477.
(9) Liu Yingying, Yao Zekun, Guo Hongzhen, Yang Hanghang.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y of Ti-24Al-15Nb-1.5Mo/TC11 welding interface by electron beam weld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2009, 16 (5): 568-575.
(10) Y.Y. Liu,Z.K. Yao,H. Z. Guo, J. Gao. Superplastic deformation of Ti3Albase alloy[J].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23(10): 1195-1198.
(11)YingyingLiu, Xin Lin, Wenxin Zhang, Yuanbo Zhang. Influence of heat treatmentonmicrohardness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joining interfaceforTi-24Al-15Nb-1.5Mo/TC11[J]. Advance Materials Research, 2014, 941-944:2030-2034.
(12) Yingying Liu, Zekun Yao, XiLuo, Likun Cao. Influence of microstructure change on the superplasticproperties of Ti3Al base alloy[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07,26-28: 177-180.
(13) Xuelei You, Yingying Liu, Jianshe Hua, Kun Wang. Wei Yao. Effect of accumulated strain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C4 alloy prepared by Continuous Various Cross-section Recycled Extrusion[J]. PEEE2015(Part 2), 2015, Hongkong: 198-201.
(14) 刘莹莹,任凯鑫,李洁洁,周年. 孔挤压对不同铝合金斜耳片疲劳性能的影响[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2, 32(4): 986-993.
(15) 刘莹莹, 李洁洁, 张乐. 电子束焊接工艺参数对Ti2AlNb-TC18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1, 31(3): 699-706.
(16) 刘莹莹,李洁洁,田万涛,吴方林,谭千辉. 异种合金惯性摩擦焊的研究现状[J]. 焊接, 2021,(01):35-41+63.
(17) 刘莹莹, 王梦婷, 李洁洁,张乐. 焊接电流对 Ti2AlNb/TC18焊接界面性能及元素扩散的影响[J].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0, 41(3): 170-176.
(18) 孙宇幸,刘莹莹, 张君彦, 王梦婷, 李洁洁. 应力集中和应力比对TC18合金锻件疲劳强度的影响[J]. 稀有金属,2019, 43(7):38-42
(19) 张乐,刘莹莹,孙宇幸,薛希豪. 缺口和平均应力对TC18棒材疲劳强度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8,28(12):2450-2455.
(20) 张乐, 刘莹莹, 史晓楠,孙宇幸,杨健. TC18钛合金的显微组织及拉伸性能[J].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7, 38(6): 54-60.
(21)冯银敏,刘莹莹,张乐,虎银,程丹,蔡军. 连续变断面循环挤压TC4钛合金的变形模拟.材料热处理学报[J].2017, 38(9):162-168.
(22) 王坤,刘莹莹,张乐,张君彦,杨健. TC18合金的显微组织及断裂韧性[J].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6,37(6):43-48.
(23) 刘莹莹, 张温馨, 张元勃, 蔺首圳, 曹雷.变形量对激光立体成形Ti3Al/TC11过渡区显微硬度及合金元素扩散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6,45(9):2429-2433.
(24) 刘莹莹, 刘长瑞, 王雷, 张勇召. 连续变断面循环挤压工艺参数对TC4钛合金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影响[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4, 43 (2):440-444.
(25) 刘莹莹, 程晓峰, 张勇召. 焊接电流对Ti3Al/TC11连接界面拉伸性能及组织的影响[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4,43(1):184-188.
(26) 刘莹莹, 林鑫, 杨海鸥, 张温馨. 成分梯度对激光立体成形Ti3Al/TC11连接界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4, 43 (9): 2197-220.
(27) 刘莹莹, 刘长瑞, 王庆娟, 李洁, 尤雪磊. 工艺参数对连续变断面圆柱体镦粗时变形特征的影响[J]. 材料热处理学报,2014,35(12):74-79.
(28) 李洁, 刘莹莹, 王庆娟, 尤雪磊, 王坤. 连续变断面循环挤压对TC4合金组织的影响[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5,25(2): 305-311.
(29) 李洁, 刘莹莹, 王庆娟, 尤雪磊 王坤. 连续变断面循环挤压与等通道转角挤压技术的工艺特征及其应用[J]. 材料导报, 2014, 28(9):64-68.
(30) 刘莹莹,姚泽坤,秦春,郭鸿镇.Ti3Al/TC11 双合金焊接接界面的高温性能[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41 (10):1828-1832 .
(31) 刘莹莹 ,姚 泽 坤 ,杨 航 航 ,秦 春 ,郭 鸿 镇.热 加 工 历 史 对Ti-24Al-15Nb-1.5Mo/TC11 双合金盘焊接界面组织与性能的作用[J].稀有金属材 料 与 工 程, 2010,39(2) :362-366.
授权专利3项:
(1) 刘莹莹, 刘长瑞, 杜忠泽, 王快社. 连续变断面循环挤压用复合模具及其操作方法 [P],ZL201410299685.4;
(2) 刘莹莹, 上官晓龙, 杨启豪, 杨俊杰, 海玉龙. 一种淬火炉用夹取装置及包含其的一体式淬火炉 [P],ZL202223527162.X;
(3) 姚泽坤,郭鸿镇,刘莹莹,杨航航,秦春. 双合金盘类件电阻加热梯度热处理装置[P],ZL200910021668.3.
主编教材3部:
(1) 刘莹莹,王庆娟. 金属挤压、拉拔工艺及模具设计.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8.
(2) 王强,刘莹莹,牛文娟. 材料分析方法(双语).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
(3) 王庆娟,刘世锋,刘莹莹,郗久生. 金属塑性加工概论.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