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背景:
[1] 2006.09-2010.06 吉林农业大学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学士学位;
[2] 2010.09-2013.0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硕士学位;
[3] 2014.09-2018.10 中国科学院大学 生态学 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 2018.06~2022.12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
[2] 2023.01~2023.03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副研究员;
[3] 2023.04~~~至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副教授。
社会兼职:
陕西省水力发电与新能源工程学会水库与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荒漠隐花植物功能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41901064),2020.01-2022.12,主持;
(2)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显微CT的生物土壤结皮微结构特征及水动力学研究(21JR7RA048),2021.11-2023.11,主持;
(3)中国科学院青年人才成长基金:荒漠隐花植物功能性状权衡关系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Y9510502),2019.08-2021.08,主持;
(4)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平台课题:基于显微CT研究生物土壤结皮结构特征及其对土壤水文性质的影响(2020-SSRF-PT-012394),2020.07-2022.07,主持。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干旱区生态水文学(41621001),2017.01-2022.12,主要参与;
(6)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子课题: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XDA2003010301),2018.01-2022.12,主要参与;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生物土壤结皮对干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指示作用、机理和应用(32061123006),2021.01-2024.12,主要参与;
(8)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铁循环及其对荒漠土壤演化的驱动机制(41977204),2020.01-2023.12,主要参与。
近年来,研究成果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检索5篇,核心期刊论文(CSCD)检索3篇。
发表论文:
(1) Song Guang, Zheng Ying, Yang Haotian, et al. Biocrust mediates the complexity and stability of bacterial networks in both biocrust and subsoil layers in the Tengger Desert. Plant and Soil, 2023: 1-21. 1区
(2) Song Guang, Hui Rong, Yang Hao, et al. Biocrusts mediate the plant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dryland restoration ecosystem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2, 844: 157135. 1区
(3) Song Guang, Li X, Hui R. Biological soil crusts increase stability and invasion resistance of desert revegetation communities in northern China. Ecosphere, 2020, 11(2): e03043. 2区
(4) Song Guang, Li X, Hui R. Biological soil crusts determine the g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two exotic plants.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17, 7(22): 9441-9450. 2区
(5) Song Guang, Li X, Hui R. Effect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s on seed g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an exotic and two native plant species in an arid ecosystem. PLoS One, 2017, 12(10): e0185839. 3区
(6) Song Guang, Wang B Y, Sun J Y, et al. Response of revege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with meso-and micro-scale remote sensing in an arid desert of China. 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21, 13(1): 43-52. 4区
(7) Li Xinrong, Song Guang, Hui Rong, et al. Precipitation and topsoil attributes determine the species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crustal communities in desert ecosystems. Plant and Soil, 2017, 420(1): 163-175.
(8) Hui Rong, Zhao Ruiming, Song Guang, et al. Effects of enhanced ultraviolet-B radiation, water deficit, and their combination on UV-absorbing compounds and osmotic adjustment substances in two different moss speci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8, 25(15): 14953-14963.
(9) Hui Rong, Jia Rongliang, Zhao Yang, Song Guang, Gao Yanhong Comparativ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Microcoleus vaginatus and Bryum argenteum to enhanced UV-B radiation under field conditions. Functional Plant Biology, 2018, 46(3): 262-274.
(10)Liu Lichao, Liu Yubing, Zhang Peng, Song Guang, Hui Rong, Wang Zengru, Wang Jin. 2017. Development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biological soil crusts along a revegetation chronosequence in the Tengger Desert, northwest China, Biogeosciences, 14, 3801–3814.
(11) Wang Jin, Zhang Peng, Bao Jing-Ting, Zhao Jie-Cai, Song Guang, Yang Hao-Tian, Huang Lei, He Ming-Zhu, Li Xin-Rong. 2020. Comparison of cyano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temperate deserts: A cue for artificial inoculation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745: 140970.
(12) Sun Jingyao, Li Xinrong, Chen Ning, Wang Yanli, Song Guang. 2020. Regular pattern formation regulates population dynamics: Logistic growth in cellular automata. Ecological Modelling, 418: 108878.
(13) Liu Yubing, Zhao Lina, Wang Zengru, Liu Lichao, Zhang Peng, Sun Jingyao, Wang Bingyao, Song Guang, Li Xinrong. 2018. Changes in functional gene structure and metabolic potential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biological soil crusts along a revegetation chronosequence in the Tengger Desert.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26:40-48.
(14) 宋光,李新荣,回嵘,赵洋,周媛媛,管超.沙区生物土壤结皮对外来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7,53(04):521-525+533.DOI:10.13885/j.issn.0455-2059.2017.04.013.
(15) 宋光,温仲明,郑颖,丁曼.陕北黄土高原刺槐植物功能性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水土保持研究,2013,20(03):125-130.
(16) 郑颖,温仲明,宋光,丁曼.延河流域森林草原区不同植物功能型适应策略及功能型物种数量随退耕年限的变化.生态学报,2015,35(17):5834-5845.
(17) 郑颖,温仲明,宋光,丁曼.环境及遗传背景对延河流域植物叶片和细根功能性状变异的影响.生态学报,2014,34(10):2682-2692.
(18) 施宇,温仲明,龚时慧,宋光,郑颖,丁曼.黄土丘陵区植物功能性状沿气候梯度的变化规律.水土保持研究,2012,19(01):107-111+116.
(19) 李新荣,谭会娟,回嵘,赵洋,黄磊,贾荣亮,宋光.中国荒漠与沙地生物土壤结皮研究.科学通报,2018,63(23):2320-2334.
(20) 王艳莉,齐欣宇,杨昊天,宋光,都军.不同生境下砂蓝刺头(Echinops gmelini)形态结构及生物量分配特征.中国沙漠,2018,38(04):756-764.
(21) 周媛媛,李新荣,高艳红,陈永乐,宋光,管超.环境因子对沙坡头人工植被区碳通量的影响.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7,53(04):512-520.DOI:10.13885/j.issn.0455-2059.2017.04.012.
(22) 管超,张鹏,陈永乐,宋光,周媛媛,李新荣.生物结皮-土壤呼吸对冬季低温及模拟增温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2016,27(10):3213-3220.DOI:10.13287/j.1001-9332.201610.002.
获批专利:
(1)一种培育床浇水装置,ZL201822232810.6,2018.12.28;
(2)一种实验用培育床,ZL201822231338.4,2018.12.28;
(3)便于计数的种子萌发实验装置及种子萌发实验系统,ZL202222104995.9,2022.10.2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