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背景:
博士阶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工学博士
硕士阶段:香港大学,园境建筑学,Master of LA
本科阶段:同济大学,园林专业(景观学系),农学学士
中学阶段: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初中)
工作情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风景园林系教育团队教研主任、支部书记,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
学术兼职: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陕西省风景园林学会会员;
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农业科技专委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ISIS系统评议专家,陕西省科技业务系统评审专家;
《风景园林》《西部人居环境学刊》《现代城市研究》审稿专家;
延安新区、鄠邑区、临潼区规划建设领域评审专家库专家。
北方城市风道体系建构模式及生态空间协同规划方法研究—以西安为例(编号:516084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主持:1/9
既有城乡绿地系统的生态耦合评价及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接机制研究(编号:2025JC-YBMS-486),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主持,1/6
国土生态红线划定背景下的西安市域绿地生态重要性评价及规划响应研究(编号:21JK0727),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主持:1/5
关中大城市“风道——绿道”空间协同规划方法研究(编号:17JK0437),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主持:1/8
城区老旧街道的健康绿道景观改造对策研究(编号:S202010703050),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本人排名:1/1(指导老师)
大遗址型城区三生空间协同机制及文旅景观规划研究——以未央区为例(序号:4814),陕西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已结题(达优秀等级),本人排名:1/1(指导老师)
生态人居理念导向下的城规专业园林绿地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JG021604),校级本科教改面上项目,主持:1/5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Studio(编号:KC2024KJRH06),西建大校级首批“三百计划”课程建设项目(科教融合课程),主持:1/6
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黄土高原城镇生态韧性规划方法与关键技术创新团队,本人排名(主要参与人3/12)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城乡人居环境绿色韧性规划方法与关键技术创新团队,本人排名(主要参与人4/9)
陕西本科和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攻关)(编号:23BG024),面向城乡建设转型发展的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研究,本人排名(风景园林专业参与学院项目唯一参与人:5/5)
其他主要参与“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多项。
[1]薛立尧,张沛,田姗姗.西安城市风道景区构建方法及实证设计研究[J].中国园林,2017,33(11):5863.
[2]薛立尧,薛倩,王霄.基于生态人居理念的规划专业绿地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园林,2018,34(S1):8893.
[3]薛立尧,张沛,王瓅晨等.城市通风分析及绿地协同规划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1(09):7784+91.
[4]薛立尧,张沛,黄清明等.城市风道规划建设创新对策研究——以西安城市风道景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1):1724.
[5]薛立尧,牛籽木,薛倩. 古代城市营建的生态本底依循研究——以西安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本篇同时被推荐为墙报展示)
[6]薛立尧,张沛,刘晖等.城市形态演变绘图方法研究——以90年代以来西安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8(03):424430.
[7]薛立尧,薛倩,张沛.西安城市绿地格局演进模式研究(19162017年)[J].建筑与文化,2019,No.179(02):8890.
[8]薛立尧,张沛.江南私家园林布局与造景共性分析——以留园与网师园的比较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No.124(07):106109.
[9]薛倩,白海峰,薛立尧(通讯作者)等.全要素时空耦合下的革命文物片区规划编制策略探讨——以《陕西省川陕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为例[J].中国文化遗产,2022,No.107(01):2637.
[10]罗梦潇,薛立尧(通讯作者),刘永德.普适性园林催生田园新都市[J].华中建筑,2019,37(07):69.
[11]薛倩,薛立尧(通讯作者).基于原真环境风貌的革命旧址保护规划方法研究——以陕北杨家沟为例[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9年会论文集(上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6.
参编图集:《西安城市变迁地图集》(ISBN:9787807489764),文字撰写总负责人(完成:8.45万字/总9.00万字)及制图总监,2014年6月第1版
个人专著:《西安城市绿地格局的生态耦合机制及规划策略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978-7-112-29268-4,排名(1/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