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院-田达睿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5-04-02 导师主页
田达睿 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建筑学院
城乡规划学 ,城乡规划学 ,城市规划
主要从事生态脆弱地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规划设计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tatary-tdr@163.com

博士招生专业

1
城乡规划学
学术型博士

招生信息

1
城乡规划学
学术型硕士
2
城市规划
专业学位硕士

        田达睿,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士、硕士,法国国立巴黎贝尔维尔高等建筑学院(ENSAPB)建筑学双硕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乡规划学博士、博士后。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乡规划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分会委员、住房与社区规划专委会青年委员,主要从事生态脆弱地区人居环境可持续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秦岭生态环保青年学者。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规划师》《人文杂志》等CSSCI、CSCD、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4部;获得专利与软著6项;获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西安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校优秀博士论文等科研奖励。

        主持或参加雄安新区、西咸新区、西安、兰州等地多项重要的城市规划设计项目,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表扬奖、陕西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二等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创作一、二等奖,2018年作为主创完成的规划方案在“雄安新区雄东昝岗组团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中被评为优胜方案。

        指导学生获得国际国内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等竞赛奖近20项,获得“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一、二等奖,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银奖、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二、三等奖、全国大学生乡村规划设计竞赛三等奖、WUPENCITY国际竞赛三等奖等。先后连续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优秀指导教师(2021、2022)、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21、2022)、校青年教师标兵、教坛新秀、青年教学竞赛二等奖、优秀主讲教师、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等;作为主要成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校级教学成果奖等教学奖项。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围绕城镇空间的可持续规划设计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纵向课题5项、校级纵向课题4项,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主持或参与横向课题与工程实践项目30余项。


主要的纵向课题:
基于三维人地耦合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次沟”人居空间优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1-2024,主持;
基于分形理论的陕北黄土高原城镇空间形态及其规划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5-2017,主持;
低碳城镇空间形态、布局模式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_以关中平原城镇为例,陕西省科技新星项目,2019-2020,主持;
复杂系统理论视角下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人居聚落自组织智慧的挖掘与传承,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0-2021,主持;
陕北黄土高原城镇空间分形特征及其规划方法研究,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5-2016,主持;
CAS理论视角下陕北丘陵沟壑区城镇空间的自组织机制及规划方法研究,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2019-2021,主持;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城镇空间形态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雁塔学者科研基金,2019-2021,主持;
陕北丘陵沟壑区城镇空间要素的分形特征与分形设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人才科技基金,2016-2020,主持;
主体协同视域下的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布局调适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5-2019,参与;
耦合于分形地貌的陕北能源富集区城镇空间形态适宜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3-2016,参与;
陕南秦岭山区小流域镇村聚落体系空间发展模式研究,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基金面上项目2016-2017,参与;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秦岭北麓村镇聚落空间有机生长途径研究,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基金面上项目,2014-2016,参与;
关中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布局协同模式研究,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基金面上项目,2015-2017,参与;
关于《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实施情况的评估报告,陕西省发改委课题,2017-2018,参与;
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对策研究陕西省发改委课题,2017-2018,参与;

代表性的工程实践项目:
雄安新区起步区城市设计国际投标,2017;
雄安新区雄昝组团城市设计国际投标,2018;
雄安新区特色小镇设计国际竞赛,2019;
陕西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

西安体育中心周边地区城市设计国际投标,2017;

福建东山县铜山古城复兴规划,2021;
沣西新城核心区三期城市设计,2022;
西咸新区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标准与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
山东泰安市中轴线及岱庙周边地区城市设计,2013;
西安白鹿原城市公园国内投标,2013;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规划师》《人文杂志》等CSSCI、CSCD、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3部。

出版专著:

1、《城镇空间的分形测度与优化——基于陕北黄土高原城镇案例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01。

2、《面向未来的低碳城市——城市总体空间布局低碳化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08。

参编著作:

3、《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2017)》,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12。

4、《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2018)》,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12。

5、《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2021)》,陕西人民出版社,2021.12。

代表性论文:

1、田达睿.欧洲生态街区的建设类型与经验借鉴.上海城市规划,2012.(12):8589.

2、田达睿,周庆华.国内城市规划结合分形理论的研究综述及展望.城市发展研究,2014,21(05):96101.

3、田达睿.法国生态街区建设的最新实践经验与借鉴——以巴黎克里希街区和里昂汇流区项目为例.城市规划,2014,38(09):5763.

4、田达睿,周庆华.基于分形视角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城乡用地适宜形态研究——以陕北米脂研究区为例.城市规划,2017(04):3340.

5、田达睿,周庆华.城市规划中的分形思想与方法初探——以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为例.人文杂志,2017(07):125128.

6、田达睿,周庆华.基于“分形网络”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路网适宜模式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9(4):523529.

7、田达睿,周庆华.分形视角下黄土高原沟壑区城乡空间发展适宜路径研究——以陕北米脂为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9(5):699707.

8、田达睿,周庆华,雷会霞.全运会契机下的城市创新发展与特色营造——以西安体育中心周边地区概念规划为例.规划师,2018,34(11):6168.

9、田达睿.复杂性科学在城镇空间研究中的应用综述与展望.城市发展研究,2019,26(04):2530.

10、田达睿,谭静斌.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开敞空间分形秩序研究.城市规划,2020,44(07):3845.

11、田达睿,唐皓,谭静斌.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聚落适宜空间模式研究—以米脂县东沟为例.干旱区地理,2022,45(01):263276.

12、田达睿,熊乘,郭晓然,等.低碳交通视角下国家级新区总体空间布局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4(6):847855.

13、田达睿,徐嘉闻,谭静斌.黄土丘陵沟壑区聚落形态的组织机制与模拟演化研究——以陕北米脂县东沟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37(2):103111.

14、田达睿,杨帅,关冲,等.城市空间集聚性与居民生活碳排放相关性探索——基于全国110个城市数据的分析.城市规划,2023,47(7):7685.

15、田达睿,关震,李宏鹏,等. 黄土高原“河谷次沟”人居发展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无定河流域为例. 人文地理,2024,39(02):124-132,153.

16、 田达睿,卫雨欣,白钰,等. 黄土高原河谷城镇“川-沟”融合单元发展路径研究. 规划师,2024,40(07):104-111.

17、 田达睿,钟琪,邢晓越,等. 黄土高原次沟流域样条分区谱系建构与规划设计导控研究.规划师,2024,41(11):47-56.

18、 田达睿,万雨杭. “社会—空间”视角下古城“自更新”路径与模式探索规划师,城市规划学刊,2024(12):87-95.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

展开更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研究生学费及奖助学金政策

学校从2008年开始面向统招硕士、博士实行研究生奖助学金政策。对于在入学考试中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免去学费一半或全部的学业奖学金。此外,统招研究生还可参加优秀奖学金的评定,按照学位层次及评定等级的不同,可享受100元/月至400元/月不等的优秀奖学金。同时学校还设有金诚信奖学金、长江精工钢构奖学金、宝钢奖学金、西飞铝业建筑奖(助)学基金、高科集团·天地源奖学金、海螺奖学金等数十项社会企业奖学金。并设有研究生“三助”、研究生优秀论文奖等。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