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尧荣,男,湖北荆门人,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三秦英才”,获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5/10)和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9),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导师:徐赵东教授),公派CSC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导师:Richard Liew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中国-巴基斯坦重大基础设施智慧防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兼职研究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高性能减隔震控制技术、智能材料与结构、先进混合试验方法与装备、安全监测与韧性提升、数字孪生与智慧防灾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Nature 子刊(1篇)、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4篇)、ASCE系列(7篇)、ACI StructuralJournals(1篇)、ASME系列(3篇)、Engineering Structures(11篇)等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82篇(其中SCI论文72篇,EI论文10篇,含ESI高被引论文4篇),研究成果得到了结构减震控制及混合试验领域国际知名学者Shirley J Dyke教授(顶级期刊Engineering Structures前主编)等的良好评价。公开关于(自复位)粘弹性减震技术及混合试验等国家专利46项(已授权29项,实质审查17项),其中部分专利已经用于国内外多项标志性工程(如海口美兰机场、咸阳国际机场、云南白麓城新希望小学和巴基斯坦The Vision High School等),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了粘弹性减震技术走出国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7项、厅级项目3项(含重点项目1项)。以骨干身份主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合作”重点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重要项目。编制/在编国际和国内标准4部(其中2部已出版,1部基本完成待出版)。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推荐,获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担任国际多个SCI期刊(JCR二区)客座主编,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省人才/团队项目等各类项目函评专家,担任20余种国内外权威期刊(含Nature 子刊)审稿专家。
长期与东南大学徐赵东教授团队紧密联系,欢迎土木结构与防灾、力学、控制、材料和计算机等学科背景的同学报考,鼓励并支持学生高质量发展与进一步深造!
教育背景
2021.01 至 2022.01,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联合培养博士,导师: Richard Liew院士
2016.09 至 2021.09, 东南大学, 土木工程, 博士,导师: 徐赵东教授
2013.09 至 2016.0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与土木工程, 硕士
2008.09 至 2012.07, 陕西理工学院, 土木工程, 学士
工作履历
2022.03-至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副教授
代表性主持/主研的国家级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52208503, 2023-01至2025-12, 30万元, 在研, 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52578379, 2026-01至2029-12, 50万元, 在研, 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51625803, 2017-01至2021-12, 400万元, 结题, 主研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合作”重点专项, 2016YFE0200500, 2017-09至2021-06, 326万元, 结题, 主研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 2019YFE0121900, 2020-12至2022-11, 229万元, 结题, 主研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重点项目, 52130807, 2022-01至2026-12, 300万元, 在研, 主研
近几年与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相关的代表性论文(10篇):
(1) Yao-Rong Dong, Zhao-Dong Xu, Lihua Zhu, Qingxuan Shi,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and multi‐scale refinement model of high damping acrylic polymer matrix VEDs for civil structural seismic retrofit.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2024, 53(9): 2908-2928.
(2) Yao-Rong Dong, Zhao-Dong Xu, Qiang-Qiang Li, Zhen-Hua He, et al. Tests and micro-macro cross-scale model of high performance acrylate viscoelastic dampers used in structural resistanc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 2023, 149(7): 04023088.
(3) Yao-Rong Dong, Zhao-Dong Xu, Qiang-Qiang Li, Chen Zhu, et al. Design parameters and material-scale damage evolution of seismic upgraded RC frames by viscoelastic haunch bracing-damper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2021, 50(5): 1476-1491.
(4) Yao-Rong Dong, Zhao-Dong Xu, Ye-Shou Xu, Sarwar Waseem, et al.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multi-scale model of damage evolution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ACI Structural Journals, 2021, 118(2): 3-15.(当期首篇论文)
(5) Yao-Rong Dong, Zhao-Dong Xu, Lihua Zhu, et al. Dynamic performance tests and multi-parametric refinement models of high-energy dissipation viscoelastic materials for seismic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5, 337: 120485.
(6) Yao-Rong Dong, Zhao-Dong Xu, Ying-Qing Guo, Ling-Hui Zeng, et al. Controller-extensible hybrid simulation platform for viscoelastically damped frame structures based on Matlab-Opensees framework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2, 267: 114678.
(7) Yao-Rong Dong, Zhao-Dong Xu, Ying-Qing Guo, Ye-Shou Xu,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viscoelastic dampers for structural seismic response control using a user-programmable hybrid simulation platform.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0, 216: 110710.
(8) Yao-Rong Dong, Zhao-Dong Xu, Qiang-Qiang Li, Ye-Shou Xu, et al. Seismic behavior and damage evolution for retrofitted RC frames using haunch viscoelastic damping brace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9, 199: 109583.
(9) Yao-Rong Dong, Zhao-Dong Xu, Ke Zeng, Yu Cheng, et al. Seismic behavior and cross-scale refinement model of damage evolution for RC shear wall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8, 167(7):13-25.
(10) 董尧荣,徐赵东,朱丽华,李强强,等.高阻尼黏弹性减震器的动力性能及等效内变量高阶分数导数模型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 2024:1-1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