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张浩,工学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学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钢结构稳定、新型韧性钢结构体系性能提升与设计理论、地震与火灾耦合作用下钢结构性能评估与提升策略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厅局级科研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代表性论文20余篇,担任多本国外权威期刊审稿人。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编标准1部。现任《冷弯型钢》杂志编辑委员会青年编委,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平台秘书,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平台秘书。
教育背景
2015.09−2021.0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硕士及博士(导师:苏明周 教授)
2011.09−2015.0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士
工作履历
2021.07−2024.0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师资博士后
2024.07−至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讲课程
钢结构设计原理
钢结构设计(国际班)
主持/参与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2208205,自复位摇摆格构式柱脚单层重型工业厂房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2023.01−2025.12,在研,主持
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2MD723817,可恢复功能自复位摇摆格构式柱抗震机理与性能设计方法研究,2022.11−2024.07,在研,主持
3. 西部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科学研究计划项目,N202209,可恢复功能装配式单层重型工业厂房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2022.07−2025.06,在研,主持
4. 2021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自然科学专项基金,1609722009, 2022.01−2023.06,已结题,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278316,锈蚀摩擦型高强螺栓连接疲劳破坏机理与寿命预测方法研究,2023-01−2026-12,在研,参与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278213,考虑框架扩展效应的自复位钢板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2023-01−2026-12,在研,参与
7. 横向科研项目,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东航站楼关键构件受力性能研究,20220629,2022.07−2024.07,47.85万,参与,主要完成人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项目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考虑轴力效应的低屈服点钢波纹钢板阻尼器力学性能研究,2024.06−2025.06,指导教师
近五年代表性学术论文
1. Hao Zhang, Mingzhou Su, Sen Yuan, Yuanzheng Cai, Yong Zheng, Yanwen Sun.Mechanical behavior evaluation of stainless steel anchor channels with channelbolts under uniaxial tension,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4, 416:135268.
2. Hao Zhang, Jiasheng Li, Ming Lian, Mingzhou Su, Hongxia Shen. Cyclic behaviorof a web hourglass-shaped pin damper made of low-yield-strength steel: Experimentaland numerical analyse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24, 213:108434.
3. Hao Zhang, Ming Lian, Mingzhou Su, Jing Jin. Seismic collapse performanceassessment of high-strength steel framed-tube structures with shear linksfabricated using low-yield-point steel[J].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Special Buildings, 2024, e2128.
4. Hao Zhang, Yong Zheng, Mingzhou Su, Sen Yuan, Yuanzheng Cai, Yanwen Sun.Structural behavior of stainless steel anchor channels embedded in concreteunder perpendicular and longitudinal shear,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23, 190:111016.
5. Hao Zhang, Yuanzheng Cai, Mingzhou Su, Sen Yuan, Yong Zheng, Yanwen Sun.Tensile behaviors of stainless steel anchor channel systems embedded inconcrete: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analyses,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23,189: 110888.
6. Hao Zhang, Yong Liang, Mingzhou Su, Ming Lian. Hysteretic behaviors of steelframed-tube structures with end-plate-connected shear links using finiteelement modeling,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2023, 79: 107824.
7. Hao Zhang, Mingzhou Su, MingLian, Qianqian Cheng, Binlin Guan, Huanxue Gong.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study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high-strength steel framed-tube structureswith end-plate-connected replaceable shear link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0,223: 111172.
8. Hao Zhang, Ming Lian, Mingzhou Su, Qianqian Cheng. Lateral force distributionin the inelastic state for seismic design of high strength steel framed-tubestructures with shear links.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Buildings, 2020, e1801.
9. Hao Zhang, Ming Lian, Mingzhou Su. Study o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high-strength steel framed-tube structures with replaceable shear link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Research, 2020, 171: 106131.
10. MingLian, Hao Zhang, Qianqian Cheng, Mingzhou Su. Finite element analysisfor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teel frame-tube structures with replaceableshear links. Steel and Composite Structures, 2019, 30(4): 365-382.
11. 张浩, 袁森,苏明周, 郑勇,蔡远征. 拉剪复合作用下不锈钢槽式预埋组件力学性能[J/OL]. 工程力学,2023, 1-18. (网络首发)
12. 张浩, 连鸣, 苏明周, 程倩倩. 带可更换低屈服点耗能梁段-端板连接的钢框筒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 2020, 53(7): 28-42.
13. 张浩, 连鸣, 苏明周, 程倩倩, 关彬林. 含可更换剪切型耗能梁段-高强钢组合框筒结构静力弹塑性数值分析. 工程力学, 2019, 36(S1): 78-85.
14. 张浩, 连鸣,苏明周. 含可更换剪切型耗能梁段的高强钢框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 建筑钢结构进展, 2020, 22(4): 21-35.
15. 张浩, 连鸣,苏明周. 耗能梁段布置方式对含可更换剪切型耗能梁段的高强钢框筒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 建筑钢结构进展, 2020, 22(5): 51-63.
16. 张浩, 苏明周,程倩倩, 李腾飞.横梁均布荷载下单层无侧移刚架稳定承载力研究[J]. 建筑钢结构进展, 2019, 21(4): 94-102.
参编标准
1.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CECS), 不锈钢槽式预埋组件(T/CECS 10343-2023),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4年3月, 排名第4.
授权专利
1. 张浩, 连鸣, 苏明周, 仇杰, 程倩倩. 一种土木工程平面试验试件侧向支撑反力架. 实用新型专利, ZL201820536400.8
2. 连鸣, 程倩倩, 苏明周, 张浩, 关彬林. 一种可更换剪切型耗能梁段-钢深梁连接结构及安装方法. 发明专利, ZL201811064297.2.
3. 连鸣, 苏明周, 程倩倩, 张浩. 一种易于快速更换的耗能梁段-钢深梁连接结构. 实用新型专利, ZL201921720725.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