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乃飞,男,陕西榆林人,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聘教授,博/硕士生导师,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访问学者,岩土工程教研室副主任、黄土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寒区岩体多场耦合理论、隧道工程、边坡工程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纵向课题近10项,主持/参加各类横向课题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10余项,授权软件著作权6项,联合出版专著1部,参编陕西省地方标准1部。获国际会议组织ScienceFather颁发的Best Researcher Award、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第五届陕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奖励10余项。现兼任陕西省岩土与地下空间工程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陕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以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委会、陕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委会委员,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以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CSRME)和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等多个学会会员,陕西省“隧道与地下工程新技术及应用”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同时兼任Geohazard Mechanics、金属矿山、中外公路、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陕西煤炭、市政技术等期刊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客座编辑,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中国公路学报和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等期刊审稿人。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考虑裂隙形态和裂隙水对流作用的寒区岩体传热机理研究,课题编号:52278370,2023-2026(主持);
[2]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考虑相变作用的低温裂隙岩体水热迁移特性研究,课题编号:2022JM-190,2022-2023(主持);
[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寒高海拔地区长大隧道尺度效应研究,课题编号:2019M663648,2019-2022(主持);
[4]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西部高海拔地区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课题编号:2019JQ-756,2019-2020(主持);
[5]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低温裂隙岩体热力学本构模型构建及程序开发,课题编号:19JK0452,2019-2020(主持);
[6] 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理工大学)开放基金,寒区引水隧道裂隙围岩水热迁移特性研究,课题编号:2022KFKT-8,2023-2024(主持);
[7] 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工程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高海拔冻土区长大隧道尺度效应研究,课题编号:YGY2020KYPT-03,2020-2022(主持);
[8] 自然资源部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控重点实验室,季冻区矿山岩质边坡成灾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课题编号:2022-01,2023-2024(主持);
[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自然科学专项,低温裂隙岩体水分-温度-应力耦合作用机制研究,课题编号:ZR18017,2018-2020(主持);
[1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才科技基金,低温岩体水热力三场耦合模型研究,课题编号:RC1804,2018-2021(主持);
[11] 西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低温裂隙岩体水分-热质-变形耦合理论构架,课题编号:310-11202J306,2013-2017(主持);
[12]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镜面混凝土在汉村隧洞衬砌混凝土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20801,2022-2023(主持);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地热环境隧道混凝土衬砌结构损伤演化机制与耐久性退化,课题编号:20180220,2019-2022(参加);
[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裂隙扩展作用下黄土高填方地基服役性能劣化机理研究,课题编号:52178302,2022-2025(参加);
[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场耦合作用下盐穴储气库围岩时效损伤及渗透性演化机理研究,课题编号:52178354,2012-2025(参加)。
1.. 专著及论文
[1] 刘乃飞,李宁,李国锋,宋战平. 寒区裂隙岩体变形-水分-热质-化学四场耦合理论构架研究[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4.
[2] 吕高,刘乃飞. 黄土地区土石坝病害GPR法探测研究[M]. 中国石化出版社,2021.
[3] Naifei Liu, Ning Li, Shuangjie Wang et al. A fully coupled thermo-hydro-mechanical model for fractured rock masses in cold regions [J].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3, 103707. (SCI)
[4] Naifei Liu, Ning Li, Guofeng Li, et al.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Equivalent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 Freezing Rock Mass Containing Systematic Fractures [J].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2022, 55, 7333–7355. (SCI)
[5] Naifei Liu, Ning Li, Chongbang Xu, et al. Mechanism of Secondary Lining Cracking and its Simulation for the Dugongling Tunnel [J].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2020, 53(10), 4539-4558. (SCI)
[6] Desai Guo, Zhanping Song, Naifei Liu(通讯), et al. Performance Study of Hard Rock Cantilever Roadheader Based on PCA and DBN[J].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2024, 57, 2605-2623.
[7] Naifei Liu, Shihao Liang, Shuangjie Wang, et al. THM model of rock tunnels in cold region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J]. Scientific Reports, 2024, 14, 3465 (SCI)
[8] Naifei Liu, Yinliang Yang, Ning Li, et al. The stability issue of fractured rock mass slope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freeze-thaw cycle [J]. Scientific Reports, 2024, 14, 5674 (SCI)
[9] Naifei Liu, Desai Guo, Zhanping Song, et al. BIM‑based digital platform and risk management system for mountain tunnel construction [J]. Scientific Reports, 2023, 13, 7585 (SCI)
[10] Jun Huang, Naifei Liu(通讯), Zongyuan Ma, et al. The construction stability of large section tunnel considering the deterioration of clay mechanical properties [J]. Frontiers in Materials, 2023, 10, 1135276. (SCI)
[11] Gao Lv, Naifei Liu(通讯), Liangliang Bao, et al. Detection of cracks in cemented loess of ancient buildings using remote sensing [J]. Frontiers in Materials, 2022. https://doi.org/ 10.3389/ fmats. 2022.952631 (SCI)
[12] Min Yang, Naifei Liu(通讯), Ning Li, et al.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Measures of Tunnels in Expansive Rock Stratum [J].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2022, 9, 805378. (SCI)
[13] Naifei Liu, Ning Li, Guofeng Li, et al. Deformation and collapse mechanisms of water- rich soil tunnels [J].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2018, 54(6): 384-394. (SCI)
[14] Naifei Liu, Liang Cui, Haiqiang Jiang. Analytical Assessment of Internal Stress in Cemented Paste Backfill [J].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0, 6666548. (SCI)
[15] Naifei Liu, Zhu Zhang, Ning Li,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the mining of extra-thick coal seam. Geo-Shanghai 201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pringer, 2018, 40-53 (EI).
[16] Naifei Liu, Ning Li, Junping Liu, et al.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temperature tunnel based on analytical method. SINOROCK2013 (Editors: FENG Xiating, John A. Hudson, TAN Fei). London: CRC Press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3, 601-606 (EI).
[17] Naifei Liu, Ning Li, Bianyuan Deng, et al. The effect of model scope on numerical results for deep-buried tunnel. Geo-Shanghai 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ditors: DING Wenqi, ZHANG Lianyang, LI Xiaojun, ZHANG Xiong). ASCE, 2014, 751-758 (EI).
[18] Naifei Liu, Ning Li, Liping Wang, et al. Coupled analysis of Thermo-Hydro- Mechanical field for Huashixia roadbed[J]. Physica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14, 14 (March) (ISTP).
[19] 刘乃飞,李宁,宋战平等. 低温裂隙岩体的各向异性传热模型[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9,38(S1):2625-2635 (EI).
[20] 刘乃飞,李宁,李国锋,等. 库尉输水隧洞塌方机制分析及加固效果评价[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34(12):2531-2541 (EI).
[21] 李宁,刘乃飞,李国锋. 软岩及土质隧洞围岩稳定性评价新方法[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33(9):1812-1821 (EI).
[22] 李宁,刘乃飞,张承客,等. 复杂地质中城门洞型隧洞围岩稳定性快速分析与设计方法[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34(7):1435-1443 (EI).
[23] 刘乃飞,李宁,何敏. 水–热–力三场耦合分析平台的升级与验证[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33(S1):2757-2750 (EI).
[24] 刘乃飞,李宁,郭晓刚,等. 城门洞形隧洞弹塑性参数反演方法探讨[J]. 水力发电学报. 2015,34(6):160-168 (CSCD).
[25] 刘乃飞,李宁,于春海. 布仑口水电站高温引水发电隧洞受力特性研究[J].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4(4):14-21 (CSCD).
[26] 刘乃飞,李宁,郭晓刚. 及时支护隧洞变形规律研究及稳定性评价[J].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4(5):53-60 (CSCD).
[27] 刘乃飞,李宁,何敏. 基于水-热-力耦合模型的钻孔灌注桩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J]. 冰川冻土. 2014(6):1471-1478 (CSCD).
[28] 刘乃飞,李宁,菅强. 双断层地下洞室稳定性快速分析方法研究[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4,31(11):125-130 (CSCD).
[29] 刘乃飞,李宁,邓边员. 库尉输水工程富水土质洞段的流固耦合分析[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7,13(2):402-409 (CSCD).
[30] 刘乃飞,李宁,郭晓刚. 软弱围岩隧洞位移和应力释放规律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7,13(3):643-650 (CSCD).
[31] 刘乃飞,李宁,张柱,等. 大佛寺煤矿变形及受力特性研究[J].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16,32(2): 240-246(中文核心).
[32] 梁世豪,刘乃飞,许昕蔚,等.各因素对高地温隧洞热学分析数值模型范围的影响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2023, 54(04): 69-77.
[33] 郑文,刘乃飞,刘小平. 高岩温隧洞支护结构受力特性[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8,46(6):138–143 (CSCD).
[34] 刘春龙,刘乃飞,刘奉银,杨珺珑. 偏高岭土改善灰土强度的试验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1(2):206–211 (CSCD).
[35] 侯代平,刘乃飞,余春海,李宁. 新疆布仑口高温引水隧洞几个设计与施工问题探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32(S2):3396-3403 (EI).
2. 国家知识产权(软件著作权与专利)
[1] 刘乃飞,李国锋,等. 寒区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系统(登记号:2021SR0431976),2020.8.
[2] 刘乃飞,李宁,何敏. 饱和正冻土水热力三场耦合平台(登记号:2015SR156417),2015.8.
[3] 李宁,刘乃飞,张承客. 隧道(洞)快速设计系统(登记号:2014SR188109),2014.10.
[4] 李宁,张承客,刘乃飞. 隧道围岩快速反演分析系统(登记号:2012SR117638),2012.12.
[5] 李宁,陈飞熊,刘乃飞. 冻土工程三场耦合分析系统(登记号:2015SR156537),2015.8.
[6] 李宁,何敏,刘乃飞. 准饱和正冻土三场耦合分析平台(登记号:2015SR156370),2015.8.
[7] 刘乃飞,杨银亮,汪双杰,等. 高寒高海拔地区隧道室内模拟试验装置及制作和试验方法,中国专利,CN202211387383.3,2022-11-07.
[8] 刘乃飞,刘镰淦,杨蓓,等. 可考虑对流传热作用的低温裂隙岩体传热试验系统及方法,中国专利,CN202010139853.9,2019-05-22.
[9] 刘乃飞,王浩爵,张玉伟,等. 一种适用于大范围地质检测的地质雷达定位装置及方法,中国专利,CN202010313765.6,2020-07-07.
[10] 刘乃飞,童雨婷,刘华,等. 一种可考虑冰-水相变作用的裂隙岩体传热试验仪,中国专利,CN211697598U,2020-10-16.
[11] 刘乃飞,孙宇航,张玉伟,等. 一种便携式裂隙岩体热传导系数测试仪,中国专利,CN211955288U,2020-11-17.
[12] 刘乃飞,刘镰淦,李雨欣,等. 一种基于液体导热材料的永久冻土区输油管道降温装置,中国专利,CN211693980U,2020-10-16.
[13] 刘乃飞,王浩爵,张玉伟,等. 一种适用于大范围地质检测的地质雷达辅助牵引装置,中国专利,CN213008462U,2021-04-20.
[14] 刘乃飞,王克,宋战平,等. 一种可视化智能隧道收敛尺悬挂仪,中国专利,CN211783398U,2020-10-27.
[15] 刘乃飞,王浩爵,张玉伟,等. 一种适用于大范围地质检测的地质雷达定位装置,中国专利,CN211698234U,2020-10-1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