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背景:
1. 2002/9–2005/6,长安大学,公路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
2. 2006/3–2009/12,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
3. 2017/4-2018/4,美国华盛顿大学,土木环境工程系,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1. 1995/7-2002/8,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道路设计三所,技术员,助理工程师
2. 2009/12-2024/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3. 2013/5--2024/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系,系副主任、主任
4. 2024/5-至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发展与现代交通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系,教授、系主任
社会兼职:
兼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运输类工作委员会委员、西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智慧交管专家,担任国内外多个学术期刊审稿人。
期刊论文:
1. 李晓华,陈君,王肇飞,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思考,大学,2024 (01) :165-168。
2. 陈君,李睿智,田朝军,李晓伟,公交出行时空模式的影响因素和效应研究,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23,21(04):35-46。
3. 陈君,范靖堃,李晓伟,马瑞洋,朱沙浪,基于有序Probit模型的中小城市有车乘客公交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1(03):45-52。
4. 陈君,田朝军,赵清梅,李晓伟,基于时空行为规律挖掘的公交乘客分类方法,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21,21(05):274-285。(EI)
5. 左精力,王秋平,陈君,城市公交GPS数据与IC卡数据时空特性融合算法,交通信息与安全, 2021,39(02):101-108。
6. Li Xiaowei, Ma Ruiyang, Guo Yanyong, Wang Wei, Yan Bin, Chen Jun, Investigation of factors and their dynamic effects on intercity travel modes competition. Travel Behaviour and Society, 2021,23, 166-176.(SSCI)
7. 陈君,庄义斐,崔美莉,王印海,马东方,基于APTS大数据的城市公交出行多维分析模型和方法,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9,19(1): 76-82。(EI)
8. 陈君,吕玉坤,崔美莉,基于出行模式的公交IC卡乘客下车站点判断方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2018,50(1):23-29。
9. 陈君,杨东援,赵清梅,公交线路选择的相关性规律和换乘总量计算模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2017,49(6):835-840。
10. 陈君,魏高强,党鑫桥,张娟,马壮林,高速公路全寿命集成化交通安全管理模式研究,综合运输,2017,39(12):60-64。
11. 李晓伟,王秋平,李婷,陈君,邵小东,基于需求导向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及实施方法—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为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5):85-91。
12. 张娟,朱文强,陈君,马兰,基于车速的公路连续长坡路段纵断面安全性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8(4):529-534。
13. 陈君,魏贤鹏,陶珂,赵雪君,基于线形和限速的施工瓶颈路段通行能力改善方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7(2):199-203。
14. 张娟,刘浩学,陈君,田准,王肇飞,连续长坡路段驾驶员心率与平曲线半径关系研究,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15(4):140-143。
15. Ma Zhuanglin,Shao Chunfu,Song Yang,Chen Jun,Driver response to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variable message signs in Beijing,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14,26:199-209。(SSCI,EI)
16. Jun Chen,Dongyuan Yang,Estimating smart card commuters origin-destination distribution based on APTS data,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3,13(4):47-53。(EI)
17. 陈君,杨东援,融合智能调度数据的公交IC卡乘客换乘站点判断方法,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04):92-98。(EI)
18. 陈君,杨东援,基于智能调度数据的公交IC卡乘客上车站点判断方法,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3,13(01):76-80。
19. 陈君,陈川,大型活动交通系统应急管理初探,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9,(01):53-56。
20. 惠英,张玉鑫,杨东援,陈君,历史街区的交通规划设计编制框架探讨,城市规划学刊,2009(5) :101-106。
21. 陈君,李聪颖,丁光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7):927-931。(EI)
22.陈君,严宝杰,基于组件式GIS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集成系统,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5,(03):78-84。
软著、专利
1. 陈君,党志琨等,基于大数据的个体公交乘客时空行为预测程序,2024年8月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24SR1219608
2. 陈君,李育轩等,基于大数据的高速公路事故风险预测程序,2024年8月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24SR1211035
3. 陈君,李广伟等,基于大数据的常规公交出行调查程序,2024年1月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24SR0058504
4. 陈君,杨东援,融合智能调度数据的公交IC卡乘客换乘站点判断方法,2015年6月授权,发明专利号:201310213954.6。
5. 陈君,杨东援,基于APTS数据的公交卡乘客通勤OD分布估计方法, 2016年6月授权、发明专利号:201310213953.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