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倩,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道桥教研室。
长期从事于沥青路面材料改性技术、新型道路功能材料、道路环保融冰雪材料与技术、路面绿色养护材料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CSCD、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获准专利二十余项。主编教材1部,参编专著和教材各1部。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2项,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3项,陕西省外专局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1项,相关省厅局级科研项目多项,主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密西根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评审专家库专家。担任《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vement 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1.酸性环境下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衰变特性研究,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
2.密实型聚氨酯混合料蠕变本构模型及多尺度蠕变损伤研究,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主持。
3.基于温度场和动态模量的沥青混合料车辙预估模型研究,陕西省外专局留学人员择优资助项目。主持。
4.考虑温度场和轴载的沥青混合料车辙预估模型研究,陕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主持。
5.酸性环境下沥青混合料受蚀机理研究,陕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主持。
6.沥青混合料微观结构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研究,陕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主持。
7.有机环保道路融冰材料研发及应用技术研究,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主持。
8.大跨径钢-混组合梁斜拉桥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实时监控系统研发,浙江省交通厅科技项目,主持。
9.干线公路沥青路面快速耐久型坑槽修补材料和修补技术研究,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厅科技项目,主持。
10.生态型路面一体化快速养护技术研究与应用,浙江省交通厅科技项目,主持。
11.基于情景对比的国省干线公路养护期低碳效用分析—以西安市为例,陕西省交通运输厅交通科技项目,主持。
12.道路交叉口路面耐久型高性能抗车辙材料及应用,浙江省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科技项目,主持。
13.浙西道路抑冰雾封层材料及性能研究,衢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主持。
14.基于双层次网状交联结构演变的橡胶沥青再生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主研。
15.沥青路面坑槽快速修补材料—高性能沥青混合料研究,陕西省高性能混凝土工程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主持。
主编地方标准:《公路工程沥青混合料热物理参数测试规程》(DB13/T 2021-2014),河北省地方标准。
主编和参编的教材和专著:
1.教材:土木工程专业英语,主编,科学出版社。
2.参编专著:Handbook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nd Edition, Pavement Engineering I,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3.参编专著:公路养护与抢修实用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
4.参编教材:高等学校专业英语系列教材(土木工程专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授权的发明专利:
1. 张倩,温志广,李泽等.一种沥青路面坑槽修补用复合粘结料及其制备法 专利号:ZL 2016 1 0108589.6
2. 张倩,方志河,王永兵.沥青路面用复合油膜包裹型低冰点材料喷洒液及制备方法.ZL 2021 1 0099820.0
3. 张倩,吴德磊,吴奇君.一种复合改性冷补沥青混合料机器制备方法.ZL 2021 1 0138446.0
发表的部分论文如下:
1. Qian Zhang, Yiheng Xu, Wenqing Wu. Influence of Water-borne Epoxy Resin Content on Performance of Waterborne Epoxy Resin Compound SBR Modified Emulsified Asphalt for Tack Coat.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7年8月30日,153:774-782.
2. Qian Zhang; Jiawei Zhang,et ai. Fatigue-Damage Model of a Pothole-Repairing Composite Structure for Asphalt Pavement.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2017,29(11):04017215,1-8.
3. Qian Zhang, Juan Ma, Yan Bai. CT Image Entropy Analysis Techniqu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Damage to Indirect Tensile Test of asphalt Mixtures. Journal of Testing & Technology. 2011. 9,39(5):780-784.
4. 张倩,张旭景,梁纪,严钊,穆荣芳.有机融雪剂对沥青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建筑材料学报,EI,24(4)2021,2021年8月31日:152-159.
5. Qian Zhang, Delei Wu, Xujing Zhang, Kailang Chang, Yongbing Wang. Effect of Organic Deicing Agents on Asphalt Rheology and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284(2021):1-10.
6.Qian Zhang, Shankun Wang, Rongpei Lv, Jiaqi Wu, Hongxing Qi. Viscoelastic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dense polyurethane mixtures based on dynamic and static modulus testing and creep testing. 320(2022):1-12.
7. Qian Zhang, Zhihe Fang, Yiheng Xu. Calculation Derivation and Test Verification of Indirect Tensile Strength of Asphalt Pavement Interlayers at Low Temperatures, Materials. 2021,14, 6041.
8. 张倩,张旭景等.水性环氧-SBR改性乳化沥青粘结料界面力学性质分析.材料科学与工程导报,2021年6月,39(3):366-372.
9. 张倩,吕荣培,马昭,王永卫.聚氨酯玛蹄脂混合料的设计及性能研究. 长江科学院院报,2022,39(2):147-153.
10. 张倩,马浩轩,唐超,高鸿丽,王晓威.生物质融雪剂腐蚀下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的损伤特性.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7(1)2021:121-130.
11. 张倩,范哲哲,张尚龙,李彦伟,石鑫. 沥青混合料相位角预估模型研究.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8(2):19-25.
12. 张倩,莫建超,孙建鹏.地震作用下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非线性动力稳定性能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0(1):13-17.
13. 张倩,孙好好,温志广,杨永红. 基于宏观性能与微观性状确定SBR胶乳在SBR改性乳化沥青中的最佳添加量.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8,36(02):305-310.
14. 张倩,张家伟,李泽等. 沥青路面坑槽修补粘结料性能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8,36(06):981-984.
15. 张倩,李泽,温志广,侯振华.冻融受荷协同作用下沥青混合料损伤模型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8(2):188-194.
16. 张 倩,范哲哲,李 泽,石 鑫.平交路口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粘弹性力学响应研究.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5,32(10),47-51.
17. 张倩,李泽,温志广,杨永红 考虑摩擦接触的沥青路面坑槽补缝处力学响应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5-06-20,39(3),510-514.
18. 张倩,李彦伟,谢来斌. 沥青混合料导热系数测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6(2):199-203.
19. 张倩,张尚龙,李彦伟等. 考虑温度场和可变荷载的沥青面层全厚式车辙试验研究,公路交通科技, 2013,Vol. 30(10):18-22.
20. 谢来斌 ,张倩 ,李彦伟.沥青混凝土路面温度场有限元模拟比较.公路, 2013年07期 ,38-42.
21. 张倩,韦华威,王永兵,应国强,胡建林.水泥冷再生灰土试验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5期(2012年10月):632-636.
22. 张倩,马娟,郭平. 基于SPSS软件研究沥青路面运营初期弯沉与压实度关系及弯沉衰变规律.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30(6).6-8.
23. 张倩,孙红红. 基于matlab的沥青混合料内部孔隙率测定与分析.公路交通科技, 2012,29(6):1-5.
24. 张倩,谢来斌,李彦伟,何勇海,刘建.废旧塑料改性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3(05):755-759.
25.Qian Zhang, Honghong Sun, Jiuguang Geng. Chemical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Asphalt Aging. 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Part 2. Trans Tech Publications.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vil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Materials(CEABM2011), June 18-20, 2011,1067-1071.
26. 张倩,孟小荣,闫雯.降水对沥青结合料组分影响的化学机制分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2(05):669-673+695.
27. 张倩,李创军. 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微观结构损伤特性分析. 公路交通科技,2010.27(2):6-9.
28. 张倩, 赵一飞, 彭余华.公路工程与环境保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2期:162-165.
29. 张倩,范海云,骆凤涛.M型连拱隧道的一种施工工法.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5年第11期:51-53.
30. 张倩,白燕,牛泽林,戴经梁.沥青混合料CT图像边缘检测算子模板的优选.公路工程,2008年第4期:154-156.
31. 张倩,赵洁.酸雨对水泥混凝土强度影响的模拟及其腐蚀的化学机理分析.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49-51.
32. 张倩,贾晓军,李艳丽等.酸雨对沥青混合料强度及空隙率影响的模拟研究.中外公路,2005年第1期:78-80.
33. 张倩,彭余华.酸雨腐蚀沥青混合料中集料的热力学分析. 中外公路,2004年第2期:71-73.
34. 张倩,胡建荣,彭余华.酸雨腐蚀沥青混合料中矿料的化学机理分析. 公路,2004年第2期:104-106.
35. 张倩,赵洁,史梦琪.自然因素作用下沥青老化化学机理分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4期:457-459.
36. 张倩,李艳丽,贾晓军.酸雨对沥青混合料影响的试验模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1期:86-89.
37. 张倩,李艳丽,戴经梁.水对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影响的试验模拟研究.公路,2005年第4期:142-144.
38. 张倩,白燕,戴经梁.水对沥青混合料影响的CT图像熵值分析.公路,2007年第4期:158-161.
39. Qian Zhang, Jie Zhou, Delei Wu, Jianyun Zheng, Liheng Zhang. 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Rubber Powder-Polyurethane Composite Modified Cold Patch Asphalt and Cold Patch Asphalt Mixture.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369, (2023 ):130473.
40. Qian Zhang; Tao Huang; Jiaqi Wu; Liheng Zhang; Yong Lan. Cohesion Performance of Tack Coat Materials between Polyurethane Mixture and Asphalt Mixture. [J]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Volume 36, Issue 1/DOI: 10.1061/JMCEE7.MTENG-16518: 04023534-1~04023534-10.
41. Qian Zhang, Zhihao Gao, Rongpei Lv, Liheng Zhang and Cuiren Tang. Forthcoming. Curing Law and Strength-Age Prediction Model of a Dense Polyurethane Mix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J]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Volume 36, Issue 3/, Dec 22, 2023. DOI: 10.1061/JMCEE7/MTENG-16340: 04023597-1~04023597-1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