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跨越地裂缝结构地震破坏机理与灾害控制研究”(51278395),国家基金面上项目,2013-01至2016-12,项目负责人;
3.“古建筑木结构性能退化与剩余安全年限预测研究”(51278399),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013-01至2016-12,排名第二;
4.“残损古建筑木结构抗震性态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51108373),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13-01至2016-12,排名第二;
5.“高烈度黄土地区装配式地铁车站地震灾变机理与抗震性能增强研究”(2022JZ-23),陕西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
6.“高烈度地区跨越地裂缝大型地下结构的裂化机理与控制方法研究”(2018JZ5008),2018-12至2020-12,陕西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
7.“高烈度地区跨地裂缝结构加固措施的试验研究”,住建部科技基金项目,2016-01至2018-12,项目负责人;
8.“滑移隔震结构能量评估理论及方法的理论研究”,陕西省自然基金项目,2003-01至2006-01,项目负责人;
9.“滑移隔震房屋滑移限位装置及应用”,住建部科技基金,2002至2005,项目负责人;
10.“耗能减震结构的能量分析方法研究”,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1至2004,项目负责人;
11.“缺陷敏感结构损伤检测应用研究”,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6至2008,项目负责人;
12.“基于近断层地震作用下滑移隔震结构土的耦合作用研究”,陕西省教育厅专项基金,2009.07至2011.12,项目负责人;
13.“滑移隔震结构体系滑移限位装置研究”,西安市科技公关课题,2005至2008,项目负责人;
14.“装配式地铁车站隔震结构地震损伤机理研究”(2023D34),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23-12至2025-12,
15.“基于绿色环保的 GFRP-铝屈曲约束支撑破坏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KLKF-2020-003),青海省高原绿色建筑与生态社区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21-04至2023-04,项目负责人。
在《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工程力学》《振动与冲击》《岩土工程学报》《应用力学学报》等发表SCI和EI论文80余篇.
(1)熊仲明, 陈轩, 韦俊. 高烈度黄土地区跨越地裂缝结构的破坏机理与控制方法[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0.
(2)熊仲明, 王社良编著.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7(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教材)
(3)熊仲明, 许淑芳, 朱俊强, 韦俊编著.《砌体结构》(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1.08(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
(4)Xiong Zhongming, Wang Yongwei, Chen Xuan, et al. Seismic behavior of underground station and surface building interaction system in earth fissure environment[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21, 110: 103778.
(5)Xiong Zhongming, Chen Xuan, Wang Yongwei, et al. Dynamic performance of RC structure crossing ground fissure[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 2020, 146(5): 04020072.
(6)Xiong Zhongming, Chen Xuan, Zhang Chao, et al. Shaking table tests of RC frame structure across the earth fissure under earthquake[J].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 2018, 27(14): e1496.
(7)Xiong Zhongming, Chen Xuan, Wang Yongwei, et al. Shaking table tests on braced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across the earth fissure under earthquake[J].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 2019, 28(1): e1559.
(8)Xiong Zhongming, Zhang Chao, Huo Xiaopeng, et al. Distributing disciplinarian of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on the earth fissure site during strong earthquakes[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20, 19(3): 597-610.
(9)Xiong Zhongming, Huo Xiaopeng, Chen Xuan, et al. Assessment of seismic damage on frame structures across the earth fissure under earthquake[J]. Earthquakes and Structures, 2020, 18(4): 423-435.
(10)Chen Zhi, Xiong Zhongming, Chen Xuan, et al.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isolation of a subway station intersecting a ground fissure[J].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164: 105790.
(11)Zhou Peng, Xiong Zhongming, Chen Xuan, et al. Seismic performance of RC frame structure across the earth fissure based on pushover analysis[J]. Structure, 2023, 52: 1035-1050.
(12)熊仲明, 陈轩, 钟雅琼, 等. 跨地裂缝结构地震作用下的损伤分析与评估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20, 41(8): 40-49.
(13)熊仲明, 张朝, 霍晓鹏, 陈轩. 地裂缝场地加速度响应振动台试验[J]. 岩土工程学报, 2018, 40(3): 520-526.
(14)熊仲明, 陈轩, 张朝, 等.跨越地裂缝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J]. 工程力学,2018, 35(5): 197-202.
(15)熊仲明, 韦俊, 陈轩, 张朝, 程攀. 跨越地裂缝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J]. 工程力学, 2018, 35(5): 214-222.
(16)熊仲明,.西安地区某跨地裂缝建筑物的计算和分析[J]. 建筑结构, 2011, 41(10): 79~83.
(17)熊仲明, 王社良, 俞茂宏. 统一强度理论在湿陷性黄土—桩—高层结构共同作用分析中的应用[J]. 土木工程学报, 2005, 38(9): 21~31(获陕西省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18)熊仲明, 史庆轩, 王社良.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模型结构试验的滞回反应和耗能分析[J]. 建筑结构学报, 2006, 27(6): 89~95.
(19)熊仲明, 史庆轩.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破坏能量分析的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03, 22(4): 8-12.
(20)熊仲明, 俞茂宏, 赵鸿铁. 湿陷性黄土高层结构—桩—土共同作用随机地震响应[J]. 振动与冲击, 2003, 22(2): 8-12.
(21)熊仲明, 俞茂宏, 赵鸿铁. 在黄土地区高层结构—桩—土共同作用的受力分析与数值模拟[J]. 建筑结构, 2004, 34(12): 14-17.
(22)熊仲明, 王清敏, 丰定国, 姚谦峰. 基础滑移隔震房屋的计算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1995, 28(5): 21-31(获陕西省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23)熊仲明, 曹欣, 韦俊等. 大跨度弧形钢拱结构的受力性能试验及分析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0, 43(1): 22-28.
(24)熊仲明, 冯成帅. 大跨钢结构安全性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的应用研究[J]. 工程力学, 2011, 28(4): 128-133.
(25)熊仲明, 王军良等. 古建筑殿堂型结构耗能减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08, 27(12):139-142.
(26)熊仲明, 王清敏, 丰定国, 姚谦峰. 基础滑移隔震房屋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 2000, 30(3): 13-16.(获陕西省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27)熊仲明, 霍晓鹏. 一种新型基础滑移隔震框架结构体系的理论分析与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08, 27(10): 124-129.
(28)熊仲明, 俞茂宏等. 基础滑移隔震房屋结构设计与工程应用的理论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03, 22(3): 55-54.
(29)熊仲明, 赵鸿铁. 框架结构在桩—土共同作用下的内力计算[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1999, 28(3): 14-17.
(30)熊仲明, 韦俊等. 46.5m大跨度弧形钢拱结构的稳定及其缺陷影响分析[J]. 工程力学, 2009, 26(11): 172-178.
(31)熊仲明等. 高层建筑桩土共同作用的特性分析与研究[J]. 工业建筑, 2002, 32(12): 1-4.
(32)熊仲明, 俞茂宏. 滑移隔震体系的地震响应计算[J]. 应用力学学报, 2002, 19(4): 139-142.
(33)熊仲明等. 湿陷性黄土上部结构桩土共同作用地基特性的分析与研究[J]. 工业建筑, 2002, 32(12): 9-13.
(34)熊仲明, 史庆轩, 王社良. 结构能量分析地震反应的非线性理论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5(2): 288-291.
(35)熊仲明, 史庆轩. 框架结构基于能量地震反应分析及设计方法的理论研究[J]. 世界地震工程, 2005, 18(2): 141-146.
(36)熊仲明, 王超. 基于神经网络的大跨钢结构缺陷损伤的定位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11, 30(9): 191-19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长安城墙。学校总占地43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之一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会计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近800名,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近6000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册学生近14000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三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传承文明、创造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研发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为办学思路,全面实施校园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奠基工程,使得学校步入了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大增强,相继实现了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学校综合排名、校园面积、年经费到款额等衡量学校办学层次重要指标零的突破或翻番。学校顺利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荣获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6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坚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求效益,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